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血色曜变 > 第19章 历史迷踪

第19章 历史迷踪

同地一吐舌头,内心飘过两个字:“好险!”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极少有人见到‘曜变天目’建盏的真面目,没有实物参照,复兴‘曜变天目’技艺更加困难重重,这是我国陶瓷界的一大憾事。刚才听了几位警官的发言,我深受鼓舞,更深感振奋,而且如果这件‘曜变天目’建盏能重归中国,那对揭开‘曜变’神秘面纱,恢复‘天目’失传工艺,将会有极大推动作用。如果‘曜变天目’建盏能够复烧成功,那将是中国陶瓷乃至世界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研究员激情洋溢的话语,让在座的每个刑警心中都沉甸甸的,似乎有一副千钧重担,压在自己的肩头。

“明明是中国瓷器,怎么成了日本的国宝?”席间有人小声说道。

“要说清这段公案,还必须从‘天目’和‘曜变’这两个词汇入手。”

唐研究员将笔记本电脑接到投影仪上,屏幕上出现了一张硕大的“曜变天目茶盏”图片。

“这是日本广播协会拍摄的藤田美术馆藏‘天目曜变’建盏特写--

大家请看,碗里的耀斑,就像深夜在海边望见的璀璨星空,梦幻而奇妙,深邃的宇宙,浩瀚的星辰,浓缩于一只茶盏表面,让人充满遐想,并让人心怀敬畏。”唐研究员继续说道,“通过一盏可窥宇宙,这就是茶盏命名为‘天目’的原因之一。关于‘天目’第二个更为广泛的说法,就是茶盏与临安本地的天目山密切相关。”

随着PPT上画面变成天目山旖旎风光,整个会场压抑的气氛立刻变得宽松起来。

“天目山之所以命名为‘天目’,是因为因东、西峰顶各有一池,宛若双眸仰望苍穹;从空中看上去,天目山犹如一条盘旋升天的巨龙,而那双池,就是这条巨龙的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有此龙脉护佑,儒释道高僧大德纷纷上山开坛建庙,历代名僧辈出,屡受皇封,西峰天目寺曾是吴越国乃至北宋官寺“五山十刹”的首座,从吴越国到宋朝,皇家每年都有大量御用礼器赐予天目寺,据考证,‘天目曜变’建盏就是这段时间的御窑制品。天目寺还是临济宗祖庭,宋代曾有多位日本僧侣远渡重洋来寺修行,这些日本僧侣回国后都成为一代宗师,除了弘扬临济宗禅法,还将在天目寺学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的一系列风俗茶礼带回日本,最终形成日本幕府和社会高层盛行的饮茶仪式--‘茶道’。黑釉茶盏作为名贵的茶道用具,受到日本达官贵族的广泛青睐,因其带回的来自天目寺,故将这类茶碗统称为‘天目’”。

“明明是偷盗中国的国宝,怎么算‘带回’?”席间有人愤愤不平地说道。

唐研究员解释道:“据天目寺院志记载,日本僧人离开时,寺院都赠送了一批茶盏和茶叶作为伴礼,日本史学家以此为依据,认定‘曜变天目’茶盏是中国赠与。”

又有人马上反驳:“唐教授,您刚才说‘天目曜变’建盏存世量极少,又是皇家赐物,那寺院一定会作为镇寺之宝,像法门寺一样放入地宫妥善保存,怎可能轻易送人,这逻辑不前后矛盾吗?”

“在中国陶瓷史上,有十大未解之谜,其中,有两个都与‘曜变天目’建盏有关:其一是‘曜变天目’建盏制作工艺;其二是为何全部流落到在日本。”唐研究员继续说道,“对于第二个问题,日本古籍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大治四年,即公元1129年,金兵突破长江天险,登基不久的宋高宗先逃越州,再逃明州,天目寺僧尼也纷纷逃难,躲避刀兵。为不使大殿佛前供奉的四只油盏落入金兵之手,一位日本僧侣逃离天目寺前,将其带走隐藏,后来辗转带回了日本。根据日本典籍对这四只油盏描述:‘曜变,黑釉盏之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围绕之玉白色晕,美如织锦,万匹之物也。’初步认定这四只油盏就是‘曜变天目’建盏,这也是最确切的记载。”

“这也只是日本人的一面之词。”下面又有人嘟囔道。

“但在没有找到其他更加有力证据之前,这只能作为唯一证据。”唐研究员语气中充满遗憾,“但这个故事也有明显漏洞:既然这四只茶盏稀罕珍贵,寺院怎么舍得放在大殿上做油灯?在佛像前当做油灯,还隐含着镇压和忏悔的意思,南宋皇族将这几只茶盏送来又有怎么样考量呢?迄今为止,这些还是未解之谜。”

听唐教授这么一说,警官们擅长分析思维的细胞立刻被激活,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嗡嗡”的交头接耳声,唐研究员不得不暂停发言。

“咳咳!”郭局长重重地咳嗽了两声,“嗡嗡”声戛然而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