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周小舟几人,馄饨是什么味道的,他们只能摇摇头。
甚至具体长什么样子都不太清楚,以前路过这一个个的摊子,只知道是卖吃的,连名字都不晓得。
一碗馄饨六文钱,要了一碗,又要了两个烧饼。
赵凤菊把饼子撕成四块,四个孩子一人一块,一块只有巴掌大。
小摊前只有两副桌椅,都被人占了,赵凤菊于是双手端着热乎乎的馄饨,说道:“赶快吃饼子,汤我端着,一人一口,快点喝。”
一窝人站在墙角跟,好似赶时间一样,先咬一口饼子,然后又被赵凤菊“灌”一口热汤。
周小舟三人喝了一口,烫得原地蹦跶。
轮到周苗苗,她没有立刻张嘴,而是将手里掰成小块的饼子递到赵凤菊嘴边,“娘吃。”
“娘不吃。”赵凤菊往后退:“你赶紧吃了,把汤喝完,咱们还得找你爹去。”
周苗苗坚持举着手:“娘,你不吃,我也不吃了。”
街道上来来往往的都是人,她们蜷缩在这个小角落,非常不方便。
旁边挨着的摊子,卖荷包的大娘,羡慕地笑道:“这是你闺女疼你,以后等着享福吧你。”
赵凤菊开心地笑了,整个人都柔和起来。
最后还是拗不过周苗苗的“犟”,一人一口,把巴掌大的小饼子给分吃了。
一碗馄饨有十二个,一人可以分到两个,还剩两个。
赵凤菊坚决不吃馄饨:“这么小的一个,还没有家里包的饺子大。你们吃吧,我不喜欢吃这玩意。”
奈何还是没拗过周苗苗,嘴里被塞了两个,滑不溜溜的,皮薄馅大,还挺好吃的。
还剩两个,
周小舟主动说:“给弟弟妹妹吃吧。”
还挺乖的,周苗苗摸了摸他的头。
一碗馄饨吃得渣都不剩,最后还被三小只轮流舔干净了碗面。这画面,周苗苗都没眼看。
还是太穷了。
她手里的东西又不好拿出来,得想个法子挣钱。手里有了钱,到时再把商业街的吃的拿出来,就能说成买的了。
赵凤菊去还人家的碗,并付钱。
周苗苗放眼整个街道,吃喝玩乐,别看摊子小,都需要一笔不小的本钱起家。
她不用问都知道,二房手里能有多少钱。现在还没有分家,所有人挣的钱,都需要上交给周老太手里,由她管着。
也就是如今周老太病了,三个孙女要出嫁,周老头才给了她们一笔钱。但这钱却是有用处的,不能轻易使用。
周苗苗无意看到隔壁的荷包,灵光一闪。怎么没想到这个!
上前几步,来到摊子前,那大娘还以为小姑娘要买荷包,连忙招呼:“哎,瞧一瞧看一看,都是小姑娘戴的荷包,好看又耐用。”
周苗苗低头扫视几眼,拿起一个,状似随意问道:“这个多少钱?”
“姑娘好眼光,这个八文钱,用的是最好的料子……”
比一碗馄饨还要贵。
周苗苗放下,又拿起另外一个,“这个呢?”
“这个便宜,六文钱。”
看了会,周苗苗就了解清楚,大娘的摊子上的荷包有三个档次:五文、六文、八文。
最便宜的五文,明显能感受到用料粗硬、针脚粗糙、图案难看;
最贵的八文,布料光滑、针脚虽然密了许多,但也不是太好,图案稍微复杂好看了些。
可能在外人眼中是“精品”,但还达不到周苗苗眼界。
至于六文的荷包,在这两者之间。
刚才才买了一些针线,周苗苗对市场行情了解一些:一个荷包所用的布料和针线不多,成本大概在三至四文钱之间,每个能挣二到四文钱。
周苗苗快速在脑海中计算,心中有了数。
正好这时赵凤菊走了过来,看见孩子们围在摊子前,说:“这荷包要着没用!还容易丢。苗儿,回头,娘给你在衣服里面缝个兜,严严实实的,不容易招贼。”
当着荷包大娘的面说这些,没看人家的白眼都快翻出来。
赵凤菊心直口快,有一说一,完全没有心思关注其他人。
好悬大娘没有把他们打走。
周苗苗忍着笑,拉着赵凤菊的胳膊,低声道:“娘,我想绣些荷包卖。”
“?!”赵凤菊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听到了什么。
就见闺女说完后,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