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处融洽,你一嘴我一嘴地聊起日常,很快熟络起来。
赵宕举同乔时为简要介绍了国子监布局,告诉他平日哪里上课、何时点卯、如何用膳等事,直到看见门外斜阳影长,才收拾了几卷书道别:“日子还长,你我同吃同住,往后可以慢慢聊。”
“多谢赵师兄今日的指引,叫我省得四处奔波。”
乔时为送舍友出门,总觉得赵宕举有些眼熟,又想不起何处见过。
……
归家前,乔时为去了一趟三哥的斋舍。
长长一道屋廊下,两舍对开,太学生的斋舍紧凑拥挤许多。不巧住得往里的,唯有日上中天时,才能见到些许日光。
三哥的斋舍位置较深。
才走近,正好听闻里头有人在与三哥对讨学问,那人频频赞叹:“山弟十四五的年岁,诗赋韵律竟能做到一字不差,韵韵精准,如此才华,实在叫人艳羡。”
语气平和、实诚,倒不像是捧杀。
事实本如此,不是第一人这般夸三哥了。
乔时为探头,喊了一声“三哥”。
“你怎么来了?”乔见山欢喜跑出来,将弟弟领进屋,自然从中相互介绍了一番。
“一门多俊才,兄弟齐读书,了不得!”那人称赞道。
屋里灯光昏昏,有些湿潮,却十分整洁,窗扇上糊了新纸,四周潮霉的墙角亦刮了干净……种种琐细之事,绝非一日之功。
再看那人的床铺,所用尽是国子监配发的物件,晾干的襕衫叠放在枕旁。
案上除了书卷,唯有一盏油灯。
此人名为李良青,约莫二十出头的年岁,个头颇高,性情憨厚,瞧样子应是出身耕读之家。
夸赞了几句乔时为之后,李良青问道:“方才
忘了问,不知山弟记在了哪位斋谕的名下?()?()”
斋谕类似后世大学里的导师,每月在印纸上记录太学生的品行,出题考核他们的学问,将成绩上报学正。平日里除了大课,其余时间由斋谕安置太学生的功课。
乔见山应道:“我随郭富三斋谕读书……方才有监录过是明日一早去拜见先生。()?()”
“我早该猜到的……山弟这样的笔力,能被富三先生选中,并不出奇。?()?[(.)]??@?@??()?()”
李良青话中带着几分羡慕,他介绍道,“年年公考,富三先生名下的太学生多能名列前茅,许多人才两三年便能校定为一等、二等,由外舍擢升至内舍。今年腊月,官家将派大员到国子监,督办两年一期的上舍试,早前有人仔细分析了,富三先生名下的大弟子、二弟子极有成数评为优等,届时擢升上舍,便可候选为官。()?()”
太学生分三舍,学子一步步考入上舍,评为上舍优等,便可免去科考之苦,直接入朝为官。
上舍生拢共不过百人,两年一试,每试取二三十人入上舍,这难度也不小就是了。
想来这位郭先生是有几分教学本事的。
李良青继续言道:“多少太学生如我这般,月月给郭斋谕投送文章,却无缘得他青睐,山弟可要珍惜机会……我听闻,郭斋谕待太学生极好,还时常领他们出去历事。”
烛火映入乔见山眼中,熠熠生光,很有些满目憧憬之色。
“总之,多学多问,学问总不会亏待你我的。”李良青言道,亦是在为自己打气,他坐于案前,翻开了一卷书。
“谢青兄指点。”
乔见山、乔时为皆遇到了不错的斋舍友。
……
翌日,乔家兄弟俩见到了这位郭富三。
此人微胖,长得慈眉善目,说话时总是眉眼弯弯,语气温和不带厉色。
听谈吐,应是个熟识经义之人,许多经书中的道理信手拈来,三句不离“好好学”。
这日以后,乔时为便很少见到郭富三了——童子班的课程由国子学负责,记在斋谕名下只是走个形式。
但三哥是要实实在在跟着郭斋谕读书的。
……
进入国子监的头一个月,凭着一股新鲜劲,时日过得格外快。
乔时为很快适应了童子班的课目。
多听听博士们拆文解字,了解他们出题的性情,对日后参加科考是极有助益的。
一个月下来,算得上收获颇丰。
可三哥状态却不甚佳——乔时为一连几日过去找三哥,发现三哥回来得极晚,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