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乱反正,救我主于水火啊……”
说到最后,其人已是声泪俱下,泣不成声。
堂内陷入一片沉寂,唯有那楚国使者压抑的啜泣声在空旷的大厅中回荡。萧砚依旧专注于手中的橘子,修长的手指细致地撕下最后一缕橘络,神情平静无波,仿佛堂下的悲鸣只是外间的风雪声。
韩延徽与敬翔交换了一个眼神。敬翔微微颔首,转向匍匐在地的使者,声音沉稳如古井,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贵使所言,二公子与其母袁氏软禁楚王、隔绝内外、擅掌兵符,世子欲尽孝而遭兵戈相向……此皆一面之词。据我所闻,事态之因果,在殿下御前,恐非如此。”
他略作停顿,目光如炬,直视使者:“我朝前番所颁谕旨,至今未闻楚王有回应。而就在正旦之际,贵国世子曾设宴,邀楚王与二公子赴会。所图为何?据闻,乃是世子深惧我朝谕旨抵达长沙后,楚王若无所动,恐于己不利。加之二公子近月来深得楚王信重,世子遂生不安,欲借此宴席之机,行那逼宫之事,强迫楚王传位。岂料事机不密,风声走漏,反为二公子所制。楚王年高体弱,骤逢此等骨肉相残之剧变,惊怒交加,以致病情加重,这才不得不回宫静养,所谓‘隔绝内外’,实为护卫楚王安危,免其再受惊扰之故也!贵使方才所言,岂非颠倒黑白,混淆视听?”
楚国使者伏地的脊背骤然绷紧,额头几乎要嵌入冰冷的地砖。他猛地抬起头,脸上涕泪纵横,混杂着长途奔波的尘土,更显狼狈凄惶,声音因急切而尖锐颤抖:
“敬相明鉴!天日可表,我世子绝无此心啊!”
他双手无意识地抓紧了衣袍下摆,急辩道:“世子确曾设宴,然、然则绝非为逼宫!实乃因大王病体沉重,世子忧思过度,深恐楚王久不见外人,龙体欠安之情状不为外人所知,更恐有小人隔绝中外,使大王耳目闭塞,圣心不明,这才想借阖家团圆之机,请大王与二公子同席,一则稍慰大王病中寂寥,二则也是想请大王于宗室至亲面前,亲口示下,以安国本人心!此纯然一片赤诚孝心,天地可鉴!”
他的声音带着哭腔,却是自始至终的都朝着看似毫无波澜的萧砚诚恳出声。
“岂料袁妃与二公子早已心怀叵测。他们定是早存了不轨之心,见世子此举乃是为大王、为社稷着想,恐其奸谋败露,这才悍然发难,颠倒黑白,反诬世子。更将大王软禁深宫,名为静养,实为囚禁!使世子欲见楚王一面以尽孝道而不可得。此等悖逆人伦、囚父欺兄之举,才是真正的人神共愤!秦王殿下!诸位相公!楚国社稷危殆,世子性命悬于一线,大王安危更系于逆贼之手!万望殿下明察!”
这使者说完,再次重重叩首,额头撞击地面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厅中回荡,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只剩下肩膀剧烈的抽动。
韩延徽和敬翔二人对视一眼,竟然就这般认可了使者的话,而韩延徽也即刻转向萧砚。
“殿下,楚国使者所言,情辞恳切。楚王马殷,乃朝廷柱石,仁厚爱民。今其病笃,子嗣阋墙,祸起萧墙,实非社稷之福。二公子马希声此举,名为‘静养’,实同幽禁,更对世子动武,悖逆人伦,其心可诛。”
李珽执笔,飞快地在纸上记录着要点。
萧砚咽下橘瓣,又掰了一瓣,目光落在舆图上荆楚之地,声音平和:“楚王马公,镇守南疆,功在社稷。闻其染恙,本王心甚忧念。”
他顿了顿,语气一转,“至于二公子马希声,本王亦闻其名,虽年少顽劣,但近来却是处事果决,有英锐之相,颇有马公当年风采,亦是楚地翘楚。”
使者抬起头,泪眼中带着一丝茫然和焦急。
萧砚的目光扫过韩延徽、敬翔、李珽三人,最后落在段成天几人身上,语气陡然转肃:“值此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之际,本王欲在汴梁设‘论政宴’,邀天下才俊、各镇英杰共聚一堂,彰我中原承平气象,共商休养生息、富国强兵之策。”
“即刻拟诏。”萧砚的声音清晰有力,不容置疑,“以天子名义,召楚王次子马希声,即刻启程入汴梁,问安侍疾。”
此言一出,使者脸色瞬间惨白如纸。韩延徽眼中眸光一闪,敬翔嘴角微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李珽运笔如飞。
萧砚的声音继续回荡在议事堂中:“诏书言明:本王体恤楚王病体沉疴,不忍其长途跋涉,忧劳伤身。特召其子希声,代父前来汴梁。其一,为其父问安祈福,于大相国寺设坛,祈求上苍庇佑楚王早日康复;其二,参与此间盛会,与天下俊杰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