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坏庄稼从轻发落,这道德审判使法律得以更好地顺应民意而进步。
综上所述,我坚持认为,法律审判之外的道德审判,是正当的。”
文帝在后面骄傲的说着,“看见了吗,我儿子,直接就是用你岳父做的例子,有理有据,你家那俩,没戏。”
老爹也不甘示弱的说着,“我家的那两个还没说着,谁知道呢。”
两人如果眼神能打仗,此时应该已经交战八百回合了。
段誉礼刚说完,此时大哥直接说道,“古人云:“义应复仇,故擅杀之罪轻。”然而在现在的法治社会要求法大于情,但是法律无法触及到每一个角落,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联系的,但法律只能将一部分的道德转化为法律。“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是道德的体现,法律必须是合乎一定的道德的,但道德并不都是法律。
开宗明义,法律审判是指通过立法、司法等法律手段对事件进行定性并作出相应的判决。道德审判是指百姓根据自身对公序良俗的认知对争议纠纷进行判决。需要强调的是,审判不同于批评,评价,它是绝对权力的拥有方施加的判决。
只有在法律绝对权威的保障下才能叫审判,而夫子指出学生的错误,叫批评而不叫审判。我方判断是否正当的标准为,在法律审判之外,道德审判的过程中能否做到尊重客观事实并且遵守公共秩序。我认为不能,理由如下:
首先,在法律之外,道德审判会使事件的讨论趋于情绪化,偏离正轨,从而消解事件的真实性。不同于法律审判所要遵循的严格调查程序,道德审判的主体是百姓,出发点是自己内心的直觉和正义感,而人往往倾向于把自己的想法当做权威。
以我镇国公府为例,之前总有一些人说我镇国公府德不配位,而很明显,有些东西是不能被外界所知的,最开始甚至要就直接将我镇国公府削藩,那时候我镇国公府招致多少道德审判,直到后来我父亲亲至前线赢得大胜,大胜传回朝廷之时,之前所有的事才被百姓知道,到现在我镇国公府在百姓心中屹立不倒。
可见,道德审判导致了事件讨论的情绪化,偏离了正轨,如果没有法律审判,那面临我家的又是什么。
其次,道德审判会导致恶劣的国家风气,对公共秩序造成破坏。
以过年集市采买为例,我国一直以来对老年人都有优待,在很多时候年轻人碰见需要排队的老人还会让其站在其前面,但法律并未强行规定年轻人必须让老年人优先采买,而部分老年人却仗着自己年龄大,主动在人多的时候去采买,逼迫没有主动让位的年轻人让其插队,对他们进行道德审判,最终导致了年轻人和老年群体在谦让这一问题上矛盾的爆发,年轻人指责老年人倚老卖老,老年人批评年轻人不懂得尊老爱幼,甚至有人为此大打出手,形成了恶劣的社会风气,对公共秩序造成破坏,所以不正当。
诚然,道德在法律之外对社会公众的规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可道德一旦加上审判二字就被异化为了冰冷的教条。道德可以弥补法律的空缺但这不等于道德审判是正当的。
在法律之外,通过道德感召、道德教化和道德评价这种的更为合理的方式,既确保了百姓的言论自由,又不易导致矛盾的激化,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比严厉的批评指责达到的教育效果更好。同样以事情为例,如果老年人能够说“小伙子,我岁数大了身体不好,请问你能让我站你前面吗?”在道德感召的作用下,年轻人让座的概率会更大。所以法律之外的空白可以被其他更好的方式弥补,而法律之外的道德审判却违背了尊重客观事实的原则,滋生公共秩序的混乱。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法律审判之 外的道德审判是不正当的。”
对面的董册反驳道,“今天我们的国家理念是什么,是法律来保障百姓的利益,而法律的这种权力是谁赋予的,是受保护的百姓,我给你管理我的权力,但是在法律的成文到判断到作用这一系列过程中,万一要是发生了意外,发生了与正义相悖的意外,我拿什么来证明,拿什么作为凭证来说明,今天我们在法律之外进行道德审判,怎么会是多余的呢?怎么会是对法律的质疑对被审判者的侵害呢?这是在质疑有可能发生错误的权力实行过程啊,这才是我们需要道德审判的真正意义。”
我直接站起反驳道,“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说明公正司法的重要性,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