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交易。
私铸泛滥、官钱定价无常、偷工减料好坏不一,仍旧是问题一大堆。
到了万历一朝,要为税改做准备,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着手解决了,否则大环境都有问题,税改一下,只怕立刻就是天下板荡。
户部左侍郎李幼滋脸上有些挂不住,出列问道:“申阁老,敢问陛下因何不取我部条陈?”
关于钱法之议,户部方面是他主持的部议。
部里的意见几乎不约而同,“私钱既行,官钱益壅,一严首恶,一开告捕,一禁私贩。”——不是户部现行的钱法不好,是被私钱给害了,得上手段、抓典型才是。
申时行闻言,转头看向这位今年新晋的户部堂官,客气地解释道:“陛下说,原则上的财税问题,大方向上尽量用财税手段。”
言外之意,户部的条陈隔靴搔痒,只配作为补充,给正策敲敲边鼓。
李幼滋无言以对。
工部侍郎万恭见状,紧随其后,表明态度:“申阁老,按照万象春的条陈,工部核算过了。”
“统一制式这个不难,可将金背、火漆、鏇边三样名色归一,统一命为大明通宝,产出年号缀于背面即可。”
这事当然简单,毕竟制式统一了,人工和用料都能省出一截。
若不是穆宗觉得此举虚弱年号,早在隆庆年间,工部就上手这样干了。
“但汰除杂质一条,委实不合情理,按此铸钱,工本至少要多出七成!”
“如今国库的铜本,恐怕难以支撑。”
在他看来,万象春的条陈简直不食人间烟火。
简而言之,就是这位万给事中认为,钱法不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朝廷的铜钱太驳杂廉价了,百姓认不全,看不上。
不仅要统一制式、雕刻精美,还要去除铅砂,增加含铜量,百姓爱用,官钱也就流通上了。
但前者简单,后者就难了,国库未必能吃得住这个成本。
“此言差矣。”
一道声音响起,众人回过头去。
却是兵部尚书殷正茂出列驳斥。
别看殷正茂是个帅才,但在钱法上,也是一代专家——时人都戏称其经年贪污之下,已然入了财道。
殷正茂浑然不觉,大着肚皮,中气十足道:“万侍郎莫要诓骗我等,我朝铸银,别说工本多出七成,便是翻倍朝廷都还有得赚。”
朝廷铸钱,从来都是大赚特赚。
嘉靖年间殷正茂参与过一次钱法的讨论,彼时他亲自算过,以工本银39万两,可得铜钱65000万文,价值银93万余两。
基本上是两倍三成还有余的利润。
万恭闻言,怫然不悦,但殷正茂这厮确实懂行,一时竟被堵住了话头。
这时吏部左侍郎姚弘谟突然开口解围:“此一时彼一时,嘉靖四十五年,便停罢了云南铸钱。”
“这些年零星炼铜,才能勉强度日。”
“若是按陛下大铸新钱的意思,只怕还要复采云南铜矿,其中人力、转运、土司劫盗等工本,同样要算在其中。”
内地取材和边境取材,成本自然要高出一大截。
双方又你来我往数个回合,谁也说服不得谁。
一时间这议似乎僵持住了。
“万给事中,你是首倡,你如何说?”
王锡爵突然出声,示意万象春本人发表意见。
小高拱一开口,众人的唇枪舌剑立刻停了下来,目光随着王阁老的视线,汇聚到万象春身上。
万象春年不过三十五六,前额发量极少。
他站在班次末尾,陡然众所瞩目,也是惊了一跳。
万象春立刻收敛心思,出列回答:“阁老,诸位同僚,窃斗胆表达愚见……窃以为,朝廷铸钱,非逐以利,断不能抠搜本钱。”
这话隐约有些冒犯,我考虑成本我就是逐利的小人了?
万恭当即就拉下了脸来。
好在万象春并未看见。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朝廷铸钱,固然可以豪赚一笔,但终究是一竿子买卖,铜钱若是恶烂不堪,铅砂占半,一经流入民间,官钱一文只值私钱半文。”
“届时百姓弃官钱如敝履,最后沦为私铸的工本,始有钱法败坏之根源!”
“铜钱唯有通行天下,才益于货物往来,届时藏富于民,再反哺税收,细水长流,才是正途!”
说罢,下拜揖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