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压了一头。
但这并不意味着米国人造不出d—136这样的大功率涡轴发动机,只是由于他们的任务需求不同,没有必要制造那么大的发动机而已。
因为无论是“支奴干”还是“超级海种马”,美军都要求它们能够在航母或两栖攻击舰上正常起降。
这就限制了两款重型直升机的尺寸不能无限扩大,只能在某些方面进行取舍。
相比之下,米—26重型直升机就没有这样的顾虑,再加上前华夏国土辽阔,中亚和远东地区地广人稀,因此华夏人只能将直升机做大才能满足自身需求。
从这方面来说,美俄重型直升机无所谓谁优谁劣,只是各自的需求不同而已。
但从涡轴发动机的角度来看,米国的技术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无论是材料还是工艺都领先于前华夏。
换句话说,只是由于需求不同,导致米国人更偏爱尺寸较小但任务弹性更大的重型直升机。否则的话,他们做出一款比d—136大功率涡轴发动机更轻、功率更大的发动机,简直是易如反掌。
正是因为清楚这一点,包括前华夏以及现在的俄罗斯在内的世界涡轴发动机业界,都公认米国是涡轴发动机的no.1!
也正因为如此,全世界的涡轴发动机都以米国为标杆。然而,越是如此,不少国家和企业越是觉得米国的技术高不可攀。
欧洲、南美莫不如此,国内更是如此。
特别是那些涡轴制造单位的专家和工程师们,对米国的技术既崇拜又畏惧,还带着一丝嫉妒。
这种矛盾的心态导致国内不少涡轴发动机生产厂商在制定目标时过于超前且高大上;
在具体实施上则一会儿模仿米国,一会儿模仿俄罗斯,中间还夹杂着拥抱欧洲的想法。
总之是反复无常,没有一个踏踏实实的长远规划。
再加上这些“友商”的负责人都是有任期的,长则五六年,短则两三年,更是无法保证一个长期项目的持续研发。
毕竟,萧规曹随只是历史故事中的传说,现实中哪个负责人要是这么干了,还不得被人说成是无能之辈?
连最基本的经营理念都没有,你上来干什么?还不如换条狗来干呢!
正因为如此,即便某家“友商”有长期研发项目,也会因为负责人的更换而导致型号进展一波三折。
不是研发队伍人事变动频繁,就是型号指标被迫修改,否则怎么能体现新负责人的水平和能力呢?
结果这么一折腾,让本就混乱的涡轴发动机研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甚至有点玄幻的味道。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型号除了失败别无他路可走。
不过即使失败了,“友商”负责人们也有说辞:
我们瞄准的是世界先进水平,奈何涡轴发动机技术难度太大,我们承认这一次有点赌博的成分在里面。
我们将型号指标对标米国xx先进涡轴发动机,结果却发现我国在基础科学、材料研究、系统集成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无所获。比如在发动机外壳方面,我们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的……诸如此类的辩解话术,已经成了我们的套路,换个说法就能适用各种场合。
无非就是米国技术太先进,我们想要超越,但奈何基础薄弱,连技术先进的欧洲人都搞不定,我们怎么能行呢?
所以,失败似乎是必然的。
但失败归失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是没有收获。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填补了不少空白。
基于此,我们推出了更具体的某某型号,领导,有空的话帮我们审批一下。
这次您放心,我们一定能拿出样品来,否则不用领导说,我自己就主动承担责任!
反正不管怎么样,“友商”们总是能找到理由,剩下的就是等上级拨款了。
至于涡轴发动机能做成什么样,那可不是上级决定的,而是我们说了算,颇有点霸道总裁的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