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大军一年所需粮食。剩余的十万四千缗,作为来年购米用款。还有节余下来的运费,委托转运使用绫、绢、绵折算,全部运到长安,抵偿向户部所借款项。”
陆贽的这封奏疏,把大账、小账梳理得清清楚楚,利弊得失分析得明明白白,即便是苛察如德宗也无话可讲,痛快采纳了陆贽意见,并颁诏实施。一年后,边防粮食储备果然渐渐变的充实起来,在对抗吐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理说像陆贽这样一心为国、专心谋事的贤良,理应受到皇帝的敬重与倚仗,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但在德宗执政的这个习非成是的颠倒世界中,美德反成了授人以柄的弱点。
德宗派人告诉陆贽:“卿过于清廉谨慎,各地送来的礼物一概加以拒绝,有些不通人情,恐怕会引来猜疑。像马鞭、靴子之类的物件,只管收下就好。”
陆贽听后没有回答,立刻上了一封奏疏,说道:“身为官员,即便收受一尺布,依律也应受罚。身份低微的官员尚且如此,何况是位居高位的宰相!受贿的口子一旦打开,欲望就会越来越大,马鞭、靴子之后一定是金银珠宝。眼看着有好东西可贪,又有谁不动心!既然接受人家的财物,又怎能拒绝他们的请托!涓流不绝,溪壑成灾啊!”
“如果有的接受,有的拒绝,那么被拒绝的人一定认为所托之事不可通融。如果全不接受,那么他们也就知道不收贿赂理应如此,又怎会对我有猜疑想法!”
从这对君臣的对话可以看出,身为皇帝的德宗嫌弃自己的臣子廉洁,其格局与操守远不如作为臣子的陆贽。
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德宗与陆贽在“三观”上的分歧,必然导致陆贽的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