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 10月,秋风微凉,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街道上。
孙华轩怀揣着激动与忐忑,一步步走向那个阔别四年的熟悉之地。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曾经的日子仿佛还在眼前。
孙华轩与朱剑共同经历过的风雨,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成为他们友谊的基石。他们的友谊如同一束明亮的光,照亮孙华轩前行的道路,正是朱剑的提点,让他家避免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终于,孙华轩站在了朱剑的家门口。他深吸一口气,轻轻叩响了门。片刻后,门缓缓打开,想象中朱剑的身影并没有出现在眼前。开门的是小芳,岁月似乎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一丝痕迹,那双眼睛依然明亮如昔。
“兄长!”小芳惊喜地喊道,小芳是认识孙华轩的,也跟着朱剑一起尊他为兄长。孙华轩看着眼前的小芳那满脸纯真的笑容,心中也满是感慨。当初朱剑要娶这个心智受损的女人时,他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顺着小芳引导,他走进屋子,一眼便看到了壁炉前的地毯上,两个一岁半左右的小男孩正专心致志地搭着积木。他们的小脸蛋红扑扑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专注。
不远处,两个小女孩,一个五岁左右,一个七岁左右,正围着半躺在沙发上的朱剑,为他梳妆打扮。小女孩们的手上拿着彩色的头绳,小心翼翼地在朱剑的头发上扎着辫子,那认真的模样让人莞尔,朱剑现在的装扮,更是令人忍俊不禁。
孙华轩静静地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家庭的暖流。在这个充满硝烟与苦难的世界里,这里却有着如此温馨的画面。此时,朱剑抬头便望见了孙华轩的到来,连忙起身拱手为礼,迎了上去:“文蔚兄!久违了!”
“是啊,久违了!孩子们都很可爱。”孙华轩边拱手还礼边感慨地说道。
朱剑温柔地看着孩子们,眼中满是慈爱。“是啊,他们是我生活的希望。兄长,快请坐!”
两人一起,在沙发上落座,朱剑教孩子们叫伯父,连两个小的也争先恐后地叫了好几声“伯伯”。
朱剑问道:“怎么不见嫂夫人和侄子侄女们呢?”
“我先回来探探路,她们还要过阵子才能回来。”
没聊几句,董王氏端上来一杯茶水,和两碟点心。然后就和小芳一起带着四个还想凑上前去的孩子,满脸不情愿地去楼上玩耍了。
客厅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只有满地毯的积木在诉说着不久前的喧嚣。这时两人才开始仔细打量对方。两人容貌均未见有太大变化,可见这几年两人都还生活得不错。
特别是朱剑,他修炼有成。而且,并没有像这个年代的人那样蓄须,而是将胡须剃得干干净净。显得特别年轻,作为老友的马鹏飞经常会打趣他可以去当小白脸了。
经过一番寒暄过后,两人开始聊起了这四年的经历。孙华轩讲述着自己在外面的所见所闻,那些艰难的岁月,那些不屈的抗争。
朱剑则分享着自己在家中的生活琐事,照顾孩子的点点滴滴,以及对未来的期望。随着谈话的深入,他们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期间孙华轩数次感谢朱剑当年的提点,他的几个老友,当初没有听信他的话,留在了上海,结果遭到鬼子、汉奸迫害,都家破人亡。可想而知,当初如果他没有携全家逃离上海,那结局也是不会太美妙。
“瀚文,这次真是救了我们全家的性命!”孙华轩又一次感慨道。
朱剑连忙回道:“兄长,你我是兄弟,用不着这么客气,都说过几次了!再说我都要脸红了。”
“好了,愚兄不说了,愚兄回来前,在重庆见证了《双十协定》的签订。愚兄第一时间来见你,主要是想听听贤弟对局势的分析,看看未来要如何布局。另一方面是想问下贤弟这些年有没有新的大作问世,愚兄也想先睹为快。”
朱剑沉思片刻:“兄长,不瞒你说,我在日本人出现颓势时,就开始思考今后的局势和布局了,不过这都不是一时可以讲清楚的。既然兄长是一个人回来的,不如今晚就住在寒舍,吃完夜饭你我秉烛夜谈。至于写作方面,兄长随我去书房,我这就拿我这些年的手稿交于兄长,望兄长斧正。”
于是,两人来到三楼书房。茶台前,朱剑将《楚留香传奇》的手稿交于孙华轩,自己则开始着手泡茶,书房内一下变得落针可闻起来,只有不时翻页的声响才显示这非静止画面。一人看书稿,一人喝着茶装13思考人生,就这样过了一下午。直到欢欢、乐乐俩一阵风跑上楼,叽叽喳喳抢着叫他两下楼吃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