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
提到这两个字,太子李承乾的脸色立刻认真了许多,因为他清楚,封禅代表着什么。
封禅,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举行的一种重大祭祀天地的典礼。
“封”指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以报答上天的恩德;“禅”指在泰山下的小山上除地,以报答大地的福泽。
封禅被视为帝王受命于天、功高德显的象征,是一种极为隆重且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
在历史上,有多位帝王举行过封禅大典,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都曾前往泰山封禅。
但,也并非是任何帝王,都有资格封禅的。
举行封禅仪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等;同时,封禅也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筹备工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封禅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古代帝王彰显统治权威、巩固统治地位、宣扬德政的重要手段。
李承乾知晓,他的父皇有封禅的想法很多次了,但却都没有实行。
贞观六年时,大唐王朝政通人和,父皇第一次动了封禅泰山的心思,但遭到了魏征的强烈反对。
魏征认为隋朝末年社会动乱不止十年,大唐刚接近稳定,此时封禅会耗费大量的民力和财力,可能会让国家再次陷入动乱。
父皇听取了魏征的意见,放弃了这次封禅。
现在是贞观十一年,父皇又产生了封禅的想法么?
“我,是否该赞同父皇封禅?”
李承乾还真的不清楚,父皇封禅是好事还是坏事,毕竟,封禅确实有着很大的好处,可以宣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帝王被视为“天子”,即上天之子,受天命统治天下;封禅是帝王与上天沟通的一种方式,通过在泰山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向天下宣告自己的统治是顺应天命的,如此才能从而强化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当年,秦始皇为何封禅?就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举行封禅大典,意在向世人表明他结束了战乱,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是符合上天意志的,自己的皇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父皇封禅,绝对是有这种想法在的,他想让后世知晓,唐朝是结束战乱创建的王朝,是合法王朝,而非篡位所得。
隋文帝时期,也算是盛事,和为何隋文帝没有封禅?就是因为隋文帝是篡夺的北周江山。
目前,大唐也确实国家太平,声威海内。
再加上,父皇在担任君主的层面上,绝对称得上明君了,封禅通常在国家太平盛世或帝王认为自己有重大功绩时进行,它是帝王向天地汇报自己的政绩,展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自己的仁德之治,以父皇为任君主的贤明,有足够资格。
同时,在开疆扩土方面,他记得父皇说过,目前大唐疆域远超汉武帝时期,论武功,汉武帝多次举行封禅,以开疆拓土为由,这么看的话,在武功层面上父皇也绝对有资格封禅。
“这个,我需要想一想...”
陆煊倒是碰到了难题,对于唐太宗李世民是否封禅这件事情,对于他一个后世人来说,唐太宗是完全有资格的。
其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兄、为人弟方面做的确实有些缺失,但文治武功,却冠绝古今,身为后世人,其实心中还挺让唐太宗李世民封禅的。
但他却必须要为李承乾、为大唐的百姓考虑,所谓的封禅,完全是封建王朝的君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仪式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天下宣扬自己的功绩,巩固统治地位。
封禅是一项举国瞩目的重大事件,能够激发民众的自豪感和对国家的认同感,帝王通过封禅展示国家的强大和繁荣,让百姓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从而增强对帝王的拥护和对国家的忠诚。
但,封禅未免太过于消耗人力物力了,为何说贞观朝,后世称之为‘贞观之治’,而非‘贞观盛事’?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已经做的很好了,将整个大唐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但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朝末期混乱等数百年的灾难,目前依旧未能恢复过来。
这个时间节点,封禅,并不是一件好事。
对于那个时代的百姓来说。
想了想,陆煊仔细考虑了权衡利弊。
主要是考虑对于李承乾来说的好处。
没有考虑唐太宗李世民的。
毕竟,他是在帮助李承乾继承皇位,不是在帮助李世民,所以考虑的事情自然更注重于李承乾的好处,而非考虑唐太宗李世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