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后院通历史:开局劝扶苏造反 > 第135章 朝廷争辩,儒家弟子唇枪舌剑!扶苏的想法

第135章 朝廷争辩,儒家弟子唇枪舌剑!扶苏的想法

面对法家和李斯的打压,儒家弟子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

随着淳于越这位当今朝堂上的儒家代表人物出手,其他儒家弟子也纷纷出列。

在他们的认知里。

或者说,在他们的立场。

李斯所说的话,荒谬可笑!

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无知且愚昧!

虽然时代在变化,但历史经验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宝贵财富,不能一概否定,古代的制度和文化能够流传下来,必然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不能因为现在的情况不同就完全摒弃。

夏商周三代的分封制虽然在后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在前期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难道就没有起到重要作用?

也不能因为其后期的弊端就忽视其曾经的贡献吧?

秦朝之前的秦国在某些时期也借鉴了其他国家的制度和经验,才逐渐强大起来,所以借鉴历史经验对于秦朝的发展是有帮助的。

而你李斯,张口闭口就说历史无用?

无用,如今的秦朝怎么来的?

李斯言语中的意思,就是“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这就是一种表面的理解。

历史的发展虽然有变化,但其中的核心价值和治理理念是有延续性的。

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以及尊君、爱民等政治理念,在不同的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理念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不能因为追求所谓的“新”就将其抛弃。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大于一且,怎么可以轻易焚书?

要知道,书籍就是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焚烧书籍就是切断了国家的文化根基。

没有了文化的传承,国家就会失去思想。

《诗》《书》等经典著作中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和道德规范,对于文人的思想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是思想体现,不同的学派和思想相互交流、碰撞,能够促进学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而焚书,绝对会会限制人们的思想,阻碍学术的发展,使国家陷入僵化和停滞。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因为百家争鸣,各国才能够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如果秦朝实行焚书政策,将会扼杀这种创新的精神,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秦朝刚刚统一六国,民心尚未完全归附,焚书这种极端的政策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恐惧,使他们对秦朝的统治产生抵触情绪。

统治者,合该以民为本!

就该尊重民众的意愿和文化传统,通过教育和引导来使民众认同国家的政策,而不是采取强制的手段来压制民众的思想。

如果秦朝不顾民众的感受,强行推行焚书政策,将会失去民心,导致民间的不稳定。

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阶层’这个概念。

但其实,焚书就是会加剧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使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与统治者之间产生对立。

他们儒家弟子是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他们可以代表民众的利益,若是焚书,必然会破坏秦朝黔首的团结,使秦朝陷入内部的纷争和动荡。只有保持思想的开放和文化的包容,才能使不同阶层的人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努力。

同时焚书政策也未必有‘有效性’,目前秦朝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政治制度的完善、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焚书只是一种表面的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秦朝的问题。

如果秦朝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是一味地追求思想的统一,只会适得其反,使问题更加严重。

在者说了,焚书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对秦朝的统治产生反抗心理,他们可能会暗中保存书籍,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思想,这样反而会使秦朝的统治更加困难。

这些,是众多儒家弟子心中所想。

其实更多的,是借助这些想法,来保全儒家。

儒家,不能被压制。

不然的话,法家手段犹如雷霆,他们有将有危险。

随着众多儒家弟子出列,唇枪舌剑直接开启。

儒家弟子饱读诗书,论对质辩论,自然不在话下,并且现在可是多对一,一句句冷言冰语扑面而来。

“丞相,吾等深知你提议焚书乃为秦之稳定,但你可曾想过,书籍乃历史之见证、文化之传承;自上古以来,先圣之智慧、历代之经验皆载于书册之中;若焚书,无异于斩断历史之根脉,使后人不知过往之兴衰,何以汲取教训、谋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