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先进行劝谏,试探始皇帝的想法。当然,这劝谏也是有一定技术的,要以民为本进行劝谏。强调百姓疾苦,指出连年征战后,百姓疲惫不堪,生活困苦,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到阿房宫的修建中,会让百姓负担更重,民不聊生,百姓是国家的根基,若根基不稳,国家将面临动荡不安的局面。”
陆煊缓缓说道。
扶苏认真聆听,微微点头。
陆煊继续道:
“例如你可以这样说:‘父皇,天下初定,百姓久历战火,十室九空;此时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百姓必将被征调服役,农耕荒废,家庭离散;百姓若不得安宁,国家又如何能长治久安呢?’”
陆煊就差手把手教扶苏了。
接着,他又说道:“然后就是讲述历史教训。列举历史上因过度劳民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如商纣王大兴宫室,最终众叛亲离;提醒始皇帝以史为鉴,不可重蹈覆辙。‘古之商纣,广建宫阙,穷奢极欲,致使民怨沸腾,最终国破家亡;今始皇帝若执意修建阿房宫,恐步其后尘,还望三思。’”
陆煊知道,始皇帝修建阿房宫这件事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实在是太多了。
“你建议优先发展军事防御,指出虽然天下统一,但边境仍有不稳定因素,如匈奴等外族虎视眈眈,应将资源投入到军事建设和边防巩固上,确保国家的安全。‘如今边境未宁,匈奴时常侵扰;当务之急应是加强军事防御,打造坚固的长城,训练精锐之师;若此时耗费巨资修建阿房宫,一旦外敌入侵,国家将无力抵抗。’”
“推动经济发展,说明将资源用于鼓励农业生产、促进商业流通,可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修建阿房宫不仅耗费巨大,还会中断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国家之强盛在于经济繁荣。若将人力物力用于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贸易,百姓富足,国家财库充盈,而修建阿房宫只会徒增负担,阻碍经济发展。’”
扶苏听着这些,心中不由地思索。
陆师说的这些,还不够。
他觉得还可以以文化和道德影响倡导节俭之风,以古代圣贤的节俭美德为例,劝说始皇帝以身作则,引领全国形成节俭的风气。
当然了,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到时候他就这么说:“父皇,古之圣王,皆以节俭为德。陛下乃天下之主,当为万民表率。舍弃阿房宫之奢华,弘扬节俭,必能赢得百姓爱戴,天下归心。这样不就可以强调仁德治国了吗?说明以仁德对待百姓,比修建宏伟宫殿更能赢得民心。父皇,仁德如春风,可暖万民之心。与其修建阿房宫彰显威严,不如施仁德于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民心所向,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根本。”
其实父皇虽然霸道,但还是很想赢得民心的。
陆煊静静的看着扶苏陷入沉思。
他知道,这件事情扶苏肯定会铆足了力气去做。
因为原本历史上,扶苏本来就反对修建阿房宫。
扶苏推崇儒家思想,主张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他深知刚刚统一的秦朝,百姓经历了长期的战乱,急需要休养生息。
而修建阿房宫这样浩大的工程,势必要大量征调民夫,这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使他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影响百姓的生计。
在扶苏看来,过度使用民力会引发民怨,动摇秦朝的统治根基。
秦朝虽然统一了六国,但六国旧部的势力依然存在,各地的反抗情绪尚未完全平息。
在这种情况下,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阿房宫的修建中,会分散国家对军事防御和地方治理的关注与资源。
扶苏必然认为,此时应该把精力放在巩固统治、加强边防等方面,而不是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秦始皇信奉法家思想,追求强权和威严,修建阿房宫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彰显秦朝的强大和自己的权威。
然而,扶苏的治国理念与秦始皇不同,他不认同这种通过奢华建筑来展示国家实力的做法。
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大应该体现在百姓的安居乐业、国家的繁荣昌盛上,而不是外在的建筑和形式。
再怎么,也要参考参考长公子的想法吧。
况且,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还有焚书这件事情,始皇帝都改变了自身的想法。
所以扶苏如果努力去做,也并非没有任何可能。
始皇帝虽然喜好基建,但他也清楚,修建阿房宫需要耗费巨额的财力,这会对秦朝的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