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决定暂时搁置这个问题,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做决定。
“此事暂且搁置,朕需要时间考虑。”
李世民对前来询问的大臣说道。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心中充满了矛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中的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
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双方的支持者们也开始互相攻击。
唐朝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在这个关键时刻,德高望重的魏征站了出来。
他决定亲自面见李世民,劝说他改变自己的决定,公平对待太子和魏王。
“陛下,太子殿下制定《新礼》,功不可没。陛下若不给予赏赐,恐会寒了太子殿下的心,也会让朝廷上下人心惶惶。魏王虽有才华,但陛下过度偏袒,也会引起不必要的纷争。陛下当以国家社稷为重,公平对待两位皇子。”
魏征诚恳地说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忧,手中拿着一本古籍,仿佛在向李世民诉说着历史的教训。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心中有所触动。
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决定对国家的影响。
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偏袒魏王李泰,必须给予李承乾应有的赏赐和肯定。
“朕明白了。朕会认真考虑此事,给予承乾应有的赏赐。”
李世民说道。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心中仿佛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魏王李泰得知李世民可能会改变决定后,心中充满了不安。
他开始想尽办法阻止李世民赏赐李承乾,试图维护自己的地位。
“父皇不能赏赐李承乾,他不过是运气好制定了《新礼》而已。我才是父皇最宠爱的儿子,我不能让李承乾抢了我的风头。”
李泰心中暗自想着,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阴险。
他开始在李世民面前说李承乾的坏话,试图影响李世民的决定。
而李承乾则在等待着李世民的决定。
李承乾在焦急地等待着李世民的决定,心中既充满期待又忐忑不安。
他时不时地望向皇宫的方向,仿佛在期待着那道能够改变他命运的圣旨降临。
然而,他并不知道,此时的魏王李泰正在暗中谋划着一场针对他的阴谋。
李泰深知李承乾制定《新礼》的功绩对自己构成了巨大威胁,若父皇真的给予李承乾赏赐并改变对他的态度,那自己在争夺皇位的道路上将会遭遇重大挫折。
于是,李泰开始精心策划如何陷害李承乾,以确保自己在父皇心中的地位。
首先,李泰暗中买通了一些李承乾身边的侍从,让他们留意李承乾的一举一动,寻找可以利用的把柄。
这些侍从在金钱的诱惑下,毫不犹豫地背叛了李承乾,开始密切监视他的日常行为。
他们将李承乾的每一个举动都详细地报告给李泰,希望能够从中找到可以攻击李承乾的弱点。
同时,李泰又派自己的心腹在民间散布谣言,说李承乾制定《新礼》只是为了邀功,其实并没有真正为百姓着想。
这些谣言如同病毒一般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引起了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的质疑。
百姓们开始议论纷纷,对李承乾的印象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接着,李泰又找到一些与李承乾有过矛盾的大臣,许以他们丰厚的利益,让他们在朝堂上弹劾李承乾。
这些大臣在李泰的鼓动下,纷纷上书唐太宗李世民,指责李承乾在制定《新礼》的过程中独断专行,不听取他人意见,而且还滥用权力,打压异己;他们言辞激烈,仿佛李承乾真的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李泰还故意安排一些人在李世民面前假装不经意地提及李承乾过去的一些不良行为,试图让李世民重新想起李承乾的缺点,从而降低对他的好感。
这些人巧妙地选择时机,在李世民心情愉悦的时候,看似无意地提起李承乾曾经的错误,让李世民的心中再次对李承乾产生了不满,与此同时,李承乾对李泰的这些阴谋诡计毫无察觉。
他依然在期待着父皇的决定,同时也在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处理政务,关心百姓。
他每天都忙碌于各种事务之中,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唐朝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随着谣言的传播和大臣们的弹劾,李承乾逐渐感受到了压力。
有一天,李承乾在朝堂上听到一些大臣对他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