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制度的大臣们对李泰的行为极为不满。
他们认为李泰此举是为了一己之私,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
于是,他们更加坚定地反对世袭刺史制度,与李泰及其支持者在朝堂上展开了更加激烈的争论。
“魏王殿下,世袭刺史制度弊端众多,不可因一时之利而忽视长远之患。权力固化必将导致腐败滋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一位反对的大臣言辞激烈地说道。
李泰毫不示弱,反驳道:
“大人此言差矣。世袭刺史并非权力固化,而是对功臣的尊重与激励。只要加强监督,便可避免腐败。”
双方你来我往,争论不休。
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而太宗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心中对世袭刺史制度的决定更加慎重。
此外李泰还花费重金,笼络诸多大臣。他秘密派遣亲信,带着一箱箱金银财宝,悄然拜访那些立场尚不明确或者稍有动摇的大臣。
在一位大臣的府邸中,李泰的亲信恭敬地将装满财宝的箱子呈上,低声说道:
“大人,魏王殿下对大人的才能与品德一向敬重。此次世袭刺史之事,关乎大唐的稳定与未来。殿下深知大人的见解独到,希望大人能在朝堂之上支持这一决策。这些薄礼,只是殿下的一点心意。”
那位大臣看着面前的财宝,心中微微一动,但脸上仍露出犹豫之色。
亲信见状,又凑近一步,轻声说道:
“大人,魏王殿
下日后若有成就,必定不会忘记大人今日之恩。”最终,在利益的诱惑下,这位大臣默默点了点头。
李泰不仅在朝中行动,还将手伸向了民间。
他安排人在民间散播消息,支持这件事情。
一时间,长安的街头巷尾都流传着关于世袭刺史制度好处的言论。
“听说了吗?朝廷要实行世袭刺史制度,这可是好事啊!那些皇亲国戚和功臣们有了世袭的权力,肯定会更加用心地治理地方,咱们老百姓的日子也会更好过。”
一个百姓在茶馆里说道。
“是啊,我也听说了。魏王殿下都支持这个制度呢,看来这制度肯定有它的道理。”
另一个百姓附和道。
李泰通过这些手段,试图营造出一种全民支持世袭刺史制度的氛围。
然而,他的这些举动也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警惕。
一位正直的文人在自己的书房中,皱着眉头对友人说道:
“这魏王殿下如此积极地推动世袭刺史制度,恐怕别有用心。这制度虽有一时之利,但长远来看,必将危害国家。我们不能被他的手段所迷惑。”
而在朝堂之上,反对世袭刺史制度的大臣们也察觉到了李泰的动作。
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决定要全力阻止这一制度的推行。
“陛下,魏王殿下此举分明是为了一己之私,妄图拉拢人心。世袭刺史制度万万不可行,否则必将导致国家陷入混乱。”
一位大臣慷慨激昂地说道。
太宗李世民看着朝堂上的纷争,心中越发沉重。他深知这个决定的重要性,也明白李泰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图谋。
他决定要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不能轻易被各方势力所左右。
李承乾得知李泰为了世袭刺史制度如此大费周章后,心中愤怒不已。
他在自己的东宫来回踱步,面色阴沉。
“这李泰竟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拉拢人心,妄图推行这等有害之策。”
李承乾咬着牙说道。他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幕僚,共同商议此事。
“太子殿下,魏王此举确实过分。这世袭刺史制度一旦施行,必将引发国家动荡。殿下必须站出来坚决反对。”一位幕僚说道。
李承乾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本太子身为储君,怎能坐视国家陷入危机。我定要让父皇知晓这其中的利害。”
于是,李承乾亲自上书李世民,言辞恳切地阐述了世袭刺史制度的弊端。
“父皇,儿臣闻魏王积极推动世袭刺史制度,深感忧虑。此制度看似有利,实则危害极大。若皇亲国戚与功臣得以世袭刺史之位,久而久之,必成尾大不掉之势。地方权力过于集中,易生叛乱之心。且世袭之制,不利于选拔贤能之士,必将使官场腐败,百姓受苦。儿臣恳请父皇三思,切勿行此制度。”
同时,李承乾还在朝堂之上公开表明自己的反对立场。
“父皇,儿臣以为世袭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