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仔细展开一封让娜给自己的回信,目光随着行行字迹游走,嘴角的笑意不自觉更浓了几分。搜索本文首发: 小说皇 xiaoshuohuang.com
信纸似是承载着让娜的轻声絮语,令他仿若能看到那个远在厄堡的人儿正伏案提笔,满含柔情。
“佛罗伦萨的卡洛(Carolus de Florentia):
见字如晤。展信之际,恰见窗外鸽至,仿若携君佳讯而来,心内欣然。
……
你的来信仿若一道光,直直照进我这平淡日常。
尤其是那句“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而每一段没有激情的生命,也是对灵魂的亏欠”,真真是戳中我心!
……
就此搁笔,满心期待重逢那日。
祝安好喜乐!
布列纳的让娜(Jeanne de Brienne)。”
在中世纪的拉丁世界,“de”这个词最初的含义相当单纯,就是中文里“的”的意思,用以表示一种从属关系。
它可不是贵族的专属用词,更不是姓氏的固定前缀。
彼时,欧洲人热衷于起宗教名字,像“约翰”“玛丽”这类名字满大街都是,重名现象泛滥成灾。
人们为了能彼此区分开来,便常常借助“de”来点明各种从属关联。
打个比方,要是有个工匠或者农夫叫皮埃尔,他老家在里昂。
那旁人就可能称呼他为“Pierre de Lyon”,意思就是“来自里昂的皮埃尔”,用这种方式巧标示出他的籍贯。
而到了贵族阶层,“de”的用途就更有讲究了。
当它出现在贵族称谓里的时候,后面跟着的那个地名,大概率是该贵族家族当下所掌控的领地。
贵族们靠着这一小小的介词,不动声色地彰显自家对这片土地的统治大权,也暗示着自己与这片封地割舍不断的紧密联系。
这个传统,其实和蒙古人、日本人还有些共通之处,他们都讲究继承家名。
一旦某个无地贵族幸运地获取了一片全新的领土,往往就会果断舍弃原有的从属关系标识。
一来呢,原本传下来的那些错综复杂的从属关系,随着家族开枝散叶、联姻融合,早已乱成了一团麻,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了。
二来嘛,旧领地说不定因为战乱、条约变更之类的原因丢了,在新地盘上才能实打实握有统治权,这无疑象征着家族的全新起点与勃勃生机。
后来,由于太多人原来确切的从属渊源已无据可考,慢慢地,“de”后面原本代表即时领地归属的那层意思。
就一步步固化成姓氏的一部分了,一直沿用至今,成了欧洲姓氏文化里一部分。
自与让娜通信以来,卡洛知晓了诸多关于让娜的过往。
让娜比卡洛年长六岁,无论是倾国倾城的样貌,还是煊赫的家世、丰厚的财产,在整个欧洲贵族圈里都堪称顶尖。
让娜出身的布列纳家族,乃是法国赫赫有名的大贵族世家,在法兰西广袤大地上坐拥大片膏腴领地,权势威望世代绵延。
其家族更有着悠远绵长的十字军东征传统,祖上荣光赫赫。
曾有一位先祖名为让,凭借一场政治联姻登上耶路撒冷国王的王座,还曾担任教皇军队在意大利的元帅。
甚至在 1229年,让?布列讷荣耀加身,当选为拉丁帝国皇帝,而布列纳家族的声名在欧洲大陆如雷贯耳。
可近些年来,家族却屡遭重创,诸多主要成员皆死于非命。
让娜的父亲与兄长,皆曾贵为法兰西的王室总管兼陆军司令,本应续写家族辉煌。
奈何父亲竟意外死于一场骑士比武,兄长随后又血洒疆场。
只剩让娜一人支撑布列纳的族名。
然而,她却一直未婚,卡洛也曾数次好奇心作祟,想提笔问问其中缘由。
可转念一想,历史上不乏诸多女性大贵族奉行坚定的单身主义,我又何苦去做那惹人厌烦的老古板,贸然追问别人的私事呢?
万一惹得让娜不悦,或许便会就此失去这个难得的笔友,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卡洛继续翻看其他信件。
让娜在英法两国的大贵族,这么些年,两国的事儿,不管是摆在明面上的,还是高层那些私底下的勾当。
她知道的也不避讳,也可能是跟别人无法吐槽,一封封信跟卡洛说得明明白白。
先讲讲爱德华国王吧,这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