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两种口径,作为陆军武器的基础弹药,小口径步枪弹药飞个几百米,打死人也够了。^k_a!n¨s\h?u\z¢h¨u-s/h.o,u~.*c′o^m?”
“轻机枪也用这款弹药,弹药通用,更能伴随步兵进攻。”
“重机枪采用12.7毫米口径,对付轻工事也够了,风冷降低重量,更换枪管维持射速,也够了。”
汤潇逸又翻开第二页。
第二页也有数量众多的型号,区别是数字更大。
这是火炮的型号。
华夏帝国陆军的火炮来源很杂乱,有几个工厂自造的,有缴获的清军的,有缴获的东瀛的,也有缴获的荷兰人的。
另外还有从法兰西、英吉利、德意志进口的不同口径火炮。
相当杂乱。
只是一直以来,汤潇逸都将能通用弹药的火炮放在一起。
而且华夏帝国陆军的敌人总是处于火力劣势。
所以问题没有体现出来。
徐希颜无言以对,好像是这样的?
“但是陛下,这样的话,中远距离上射击我们恐怕会吃亏呀!”
汤潇逸瞥了他一眼:
“距离远一些你不会用炮吗?不会用机枪吗?这还要我教你吗?”
徐希颜一愣,对耶。ˉ.3???8@看|,?书??网?_ |\免,=费|.阅′读?
距离远了,就用炮轰,用机枪扫射。
华夏帝国陆军不一直都是这样吗?
“还有火炮口径,这乱七八糟的火炮太多了,75炮76炮80炮,光差不多大炮弹都有十几种,还不通用。”
“也得统一。”
关于这个,徐希颜是全力支持的。
子弹是存储的太多,而且也不是不能用。
加上他还怀疑小口径子弹的弹道性能、射击距离。
所以才有些疑问。
而火炮不存在这些问题,毕竟那是肉眼可见的杂乱。
能用上57炮的都是主力。
用大口径的反而不一定。
比如有些后建立的师,装备了不少120甚至150炮。
嗯,海军火炮改的。
威力大,但是野战就别想着快速移动了。
“陛下,75毫米陆军速射炮已经定型,口径定在75毫米如何?”
徐希颜问道。
这也是他打算做的,毕竟已经有炮了。
“我想的是如何提升炮弹的通用型,从而降低后勤压力,至于口径,75毫米差不多了。”
汤潇逸点点头。
作为步兵伴随火力,为了快速移动,75毫米已经是大炮的极限了。=#?6?~?1?_看.书-网° _:×免?^?费?阅2±读>`£
当然,也可以做大口径低倍径榴弹炮,但那样的武器,只能在特定环境发挥作用。
现在谈的是标准制式装备,不是特化武器。
“炮弹通用?这……陛下,这恐怕有点难,山炮野炮发射的炮弹的药筒长度不同。”
“更别提二者之间的通用性了。”
这很好理解,打远距离目标就选长药筒,近距离就选短药筒。
山炮和野战炮倍径不一样,弹道不一样,射程也不一样,自然炮弹也不相同。
山炮的炮弹要短一截,甚至一大截。
这就导致二者口径相同,甚至是同一厂家生产,但弹药却不互通。
“这也是个问题,下去实验看看如何解决吧。”
汤潇逸想了想,
“毕竟我们的基建能力不行,交通不便,要维持火力,必须想办法减少后勤负担。”
“特别是草原上,后勤线漫长又脆弱,通用性要求很高。”
汤潇逸组建华夏帝国陆军,一开始就强调体系作战,而非此时各国的各成体系。
小到班组战术,围绕着机枪打。
大到一个师,步兵团和炮兵团之间密切配合。
每一项武器都是为了和其他武器配合而出现的。
这种做法是降低了对士兵的要求,还能得到一个较高的的战斗力保底。
缺点是对武器的依赖性较强,对火力的依赖性较强。
最终一切都反映到后勤上。
当然,这是普通步兵师的建设。
不过不管什么军队,只要你还是人,就需要后勤。
甚至不是人也要。
“陆军火炮,逐步淘汰掉57毫米火炮……封存用作储备,那些杂七杂八的型号也是。”
汤潇逸本来想说卖掉的,但买家不多,而且也卖不出好价钱。
不如封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