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5)
旁边跟随的太医疑虑道:“还是得先回太医院召人商议研究,再请示陛下才可用方,毕竟关乎大吴百姓”。
“也是,如果此方有用,为何老人家不自己用?”
“诶”。
“我出自医药世家,只是略懂岐黄之术,但这药方还是能看懂一二”,翟询襄将方子递给太医。
“我父亲医术在竹山,乃至周围八镇,都是盛名赞许,我想他老人家想出此方时已油尽灯枯,没机会试用,而药方里名贵药材居多,竹山已是空城,无处寻药,而我……母亲遇此变故,只怕也没了求生之念,才想辗转将此方交予不孝子”。
闻言,帐篷里皆是沈默无言。
“好了”,翟询襄略作收敛,情绪镇定几分:“此事回城再议”。
看翟询襄背着众人,似乎想独自待着,众人起身告辞。
最后还剩何康留下来问话。
翟询襄叫他坐下,哽咽道:“我母亲有没有叮嘱什么?”
何康沈沈叹气,匆匆竹山一别,只想着完成老夫人交代的遗愿,实在没想到为其远在他乡的儿子多问两句,宽慰身为人子的拳拳之心。
“老夫人只盼着大人能够完成令尊遗志,救民於这场水火”。
翟询襄闻言闭目,泪水滑落眼角。
良久,再睁开眼,已经双目赤红,朝何康一拜:“多谢小公子让我娘入土为安”。
何康吓得连忙站起来,虚扶住翟询襄:“大人别这样”。
翟询襄站直:“小公子要什么报酬?只要本官有……”。
何康立即跪下:“翟大人,小人不要上次,只求您带小人进城,小人朋友在城中病重”。
“要我带你进城?”
何康点头。
翟询襄沈吟片刻,又问:“那人叫什么名字,本官可以寻到他,送他出城让你们团聚”。
何康想了想,敦儿爱读书,肯定不愿意离开明邑城的,不然为何久久没有自己出城。
他匍匐再叩头:“大人,小人还是想进城”。
“你可想好,人人想进城,可城中也并非你们想得那么好,反倒处处约束,不如外面天高海阔”。
何康郑重点头。
翟询襄不好再多言,点头应允:“这点忙理应报答,你要找的人是谁,告知我,我让手下平日巡城时注意点”。
“他叫敦儿,来自胡州,祖籍云峰,年后进明邑参加科考”。
“敦儿?云峰”,翟询襄念叨几遍:“听着有些耳熟”。
他顿了顿,唤来一位随从,将刚才的信息说与他听后,随从拍手道:“这回科考大人您不是很中意一位学子吗,还叫他成绩出来若榜上有名,就来找您,他就是胡州那边的学堂举荐参试的”。
“周敦儿呀”,翟询襄扶额。
周敦儿。
何康念了一遍,忽然觉得此人很有可能就是敦儿,冠了周大人的姓氏。
“大人可否进城后先带我去见他”。
“没问题,不过此次考试的大半学子都染了病,被拘在考院不能出来”。
“小人愿意进去!”
……
进城门的时候,回忆与阿旺告别
经历这么多,上次如果直接进来,就不会遇见阿旺,曹药司他们。
车轮滚滚踏入城门,进入吴国最繁华的地方。
何康掀开宽敞的流苏窗帘,城墙边贴了数不尽的告示,有悬赏捉拿的,也有寻人的。
上次如果直接进来,就不会遇见阿旺,还有曹药司他们。
“怎么?”翟询襄坐在他对面,看他满面恹恹,调侃道:“舍不得在牛庄交的新朋友?”
何康垂眸,脑子里方才阿旺与自己告别的场景总挥之不去。
“今天城门口熬了绿豆汤,甜的,你尝尝”。
何康将勺子靠近阿旺的嘴角。
阿旺眼角动了动,却没睁开:“你要进城了?”
“嗯”。
沈默了好一会儿,阿旺又问:“还会回来看我吗?”
何康看着阿旺那灰白的脸色,长长呼了一口气,憋住道:“自然,你是我来明邑最好的朋友,将来我还要带你回胡州,哦不,胡州不够,还有云峰,和明邑很不一样”。
阿旺睁不开眼,食指耷拉何康衣服一角,嘴角浅浅弯了一下:“真好,这些地方我都没去过,真羡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