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大唐凌烟志 > 第216章 秦王李世民东征,王世充“郑”政权深陷洛阳困局

第216章 秦王李世民东征,王世充“郑”政权深陷洛阳困局

言处罗可汗正患背疽。\"

这句话如冷水入沸油,满殿顿时寂静。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父皇!此乃天赐良机。儿臣愿立军令状:若不克洛阳王世充,请斩首级悬于朱雀门!\"

李渊抚须沉吟良久,目光最终落到秦王身上,说道:\"世民言之有理,东征之事不能再拖!\"转身又对屈突通厉声道:\"卿即刻备绢帛五万段,由鸿胪寺少卿明日启程送往突厥牙帐,记住,要挑蜀锦中最艳丽的鸳鸯缠枝纹!\"

这场持续六个时辰的朝议,最终在暮鼓声中落下帷幕。

到了七月二十日,唐高祖李渊颁下讨贼敕书,授命秦王李世民总领诸路兵马征讨洛阳王世充,并擢拔时任陕东道行台左仆射的屈突通充任前军(先锋)总管,率先开赴战场。

考虑到屈突通两子尚在洛阳城中,李渊特召其至两仪殿问询:\"今以卿为大军先锋,然二子陷于贼庭,当何以处之?\"

屈突通顿首而答:\"昔日臣兵败被陛下您擒获,吾本当引颈就戮,而陛下您非但赦臣死罪,更赐紫袍玉带,待以腹心。彼时臣即暗自发誓,此残躯当为陛下效死,唯恐不得其所。今得执锐先登,岂敢以私情废公义!\"

李渊闻言动容,抚案长叹:\"烈士徇义,竟能至此乎!\"殿中侍立的起居舍人当即录下\"帝为之改容\"五字,丹笔朱批入《实录》注记。_h*o?n`g\t\e·x?s~..c~o~m/

隋末唐初的军政格局中,屈突通家族的经历堪称乱世士大夫命运的缩影。当这位隋朝名将在大业十三年(617年)潼关兵败归唐时,其子屈突寿、屈突诠却滞留洛阳,这种父子分隔的政治奇观,在当时那个年代时有发生,亦深刻折射出当时权力博弈的复杂面相。

彼时黄河中游被李密瓦岗军与王世充势力割据,长安至洛阳的军政通道已然断裂,即便屈突通有心接回骨肉,也难以突破多重割据势力的封锁。更值得关注的是隋炀帝时期形成的\"家属随任制\",即将领亲属常驻都城作为政治担保的制度惯性,使得屈突兄弟在父亲出任长安留守时,按例居留洛阳陪都,实则沦为隋廷的隐性人质。

这种制度性困境在王世充篡位后演变为精准的政治操弄。郑国建立次年(619年),王世充将滞留洛阳的旧臣子弟集中管控,屈突兄弟二人被编入“千牛备身”禁卫系统,表面授官实为强化控制。及至武德三年唐军东征,王世充更令其披甲镇守皇城,当众宣称:\"尔父在唐营,若唐军破城,必先斩汝等!\"

这种心理战术既打击唐军士气,又拷问着屈突通的忠诚底线。面对如此困局,这位归唐将领的选择颇具象征意义。当李渊提议派遣死士营救其子时,屈突通垂泪谏阻:\"昔为隋臣,当殉隋稷;今事唐主,岂敢以私害公?\"

这番剖白不仅展现士大夫\"君臣之义重于血亲\"的伦理坚守,更暗含对军事战略的理性考量。李世民在围攻洛阳期间,刻意安排李世积部牵制屈突兄弟防区,既避免骨肉相残的伦理悲剧,又维系了屈突通指挥作战的心理稳定。

洛阳城破后的政治表演堪称权力伦理重构的经典场景。李世民特意安排屈突通亲自接收二子,千年前历史中\"父子相拥涕泣,观者无不感泣\"的画面,既彰显唐室仁德,又完成了忠孝矛盾的象征性化解。唐朝后续授予屈突兄弟尚乘奉御、果毅都尉等要职的超常规提拔,实质是建立\"赎质授官\"的补偿机制,这种制度创新为后世处理类似人质问题提供了范本。

更深层观之,屈突家族的遭遇揭示出中古门阀大族的生存智慧,通过将家族成员分散投效不同政治集团(如博陵崔氏同时效力李唐、王世充、窦建德),确保无论最终何方获胜,家族血脉与政治资本都能存续。这种\"鸡蛋不放同一篮子\"的策略,恰是隋唐之际社会剧烈动荡中,士族维系门第的深层生存逻辑。

当秦王李世民佩着新授的龙鳞金甲再次出征走出承天门时,夕阳正将他的身影拉长投在朱雀大街上,这条即将见证唐军铁骑东征的御道,此刻已染上血色的余晖。

七月初的洛阳城内闷热难耐,王世充独坐显德殿中,手中攥着细作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密报,汗水浸透了绢帛上的字迹:“秦王已出潼关,唐军前锋距洛口仓不足百里」。他猛地将密报拍在案几上,青铜错金螭纹香炉震得嗡嗡作响。”

“李二郎果真来了......”王世充起身推开雕花木窗,望着紫微城上空盘旋的乌鸦。一年前他鸠杀杨侗时的血腥味似乎又弥漫在鼻腔,那些被斩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