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掉的状况。
而此时,韩琦虽然没有说话,可朝堂上其他大臣却是直接纷纷议论起来。有支持狄青的,认为其战功卓著,当得起此职;也有反对的,觉得狄青出身行伍,若位居枢密使,恐日后难以驾驭。赵曦端坐在龙椅之上,看着下方众臣的争论,心中也在权衡利弊。他深知狄青的军事才能,也明白此次西北大捷对大宋的重要性,但让一个武将出任枢密使,这在朝堂上毕竟是个敏感的话题。当年赵祯在位时,为此事便多番斟酌,反复权衡,而自已如今威望尚不及父皇,更需谨慎行事。这种大事自然不是一次朝会就能定下,不过英国公倒是定的很快,赏赐黄金千两、锦缎百匹,加封为检校太保。仿佛所有人都直接默认了,他不可能去参与枢密使之争一样。散朝之后,韩琦就寻到了富弼的府上,他如今不好去否定狄青的任命,就想要请动富弼来开口。可对于他嘴上那一套,“以文制武”的国策,“武臣掌机密,为军士所喜,恐为国家之患”的言论。富弼早些年都不知听了有多少遍,那时他就不完全支持韩琦,此时就更不会支持了。 在这里碰了软钉子后,富弼只能依次去找欧阳修、申时其、海宜平等人,然后得到的态度也是各异。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就为了狄青入枢密院的事情,就足够韩琦头疼一阵,也能让顾鹤有更多时间来忙着自已的事。与此同时,西夏使者也带着重礼抵达汴京,小心翼翼地呈上国书,言辞恳切地请求大宋罢兵言和,重开互市。赵曦看着国书,心中也在思索,其实他也完全明白,西夏此次求和,不过是权宜之计,但大宋经过西北一役,也需要时间休养生息。终究如今的大宋,还没有一战荡平西夏的能力,所以双方言和是肯定的。重开互市也没有问题,大宋能从中获取的收益,比起西夏来只高不低。唯一的矛盾点便是关于岁赐,在庆历四年的和议当中,大宋每年需赐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可这里说是赐予,但归根结底还是用钱来买和平,顾鹤对于这种情况是不满意的。可西夏人对于大宋要取消岁赐的事情,却是反应相当激烈。在他们看来,岁赐是大宋理应给予的,是西夏依旧强大的证明。朝堂之上,因狄青入枢密院一事引发的争论仍在持续发酵,各方势力暗流涌动。韩琦四处奔走,试图联合朝中文官抵制狄青复任枢密使,可支持狄青的声音也愈发响亮,毕竟西北大捷的余威尚在,狄青的战功有目共睹。顾鹤也是以此来跟西夏人施压,以此来威逼西夏人同意取消岁赐。西夏使者不敢做主,立马派人回去请示李谅祚,同时自已也在这段时间里,频繁出入大宋各权贵府邸。大撒金银来四处打探消息,试图为西夏争取更有利的和谈条件。赵曦在御书房中,对着奏折和西夏国书,眉头紧锁。他既想借此次机会,削弱西夏的实力,为大宋边境换来长久的安宁;又担心过于强硬的态度会激怒西夏,引发新的战事。在询问过曹太后的意见,确认她也不希望为了点岁赐,而再生事端之后。赵曦终于下定决心,宣富弼、海宜平、申时其、韩琦、顾鹤等人入宫议事。其中富弼他们算是重臣,顾鹤则是因为交情才能列席其中,也是在场唯一一个年轻面孔。待众人到齐,赵曦缓缓开口:“诸位爱卿,西夏求和一事,朕已思虑良久。如今大宋虽胜,但西北一役也损耗颇多,需休养生息,要不岁赐一事,就从长计议如何。”顾鹤看赵曦打了退堂鼓,立马起身说道:“西夏此次求和,本就是新败之后的无奈之举。若我大宋依旧如从前那般给予岁赐,西夏只会认为我大宋软弱可欺,日后必会得寸进尺。况且,我大宋此次大胜,士气正盛,西夏即便有心再战,也无此实力,因此一步都不该让。”韩琦则急忙出列奏道:“官家,庆历四年和议所定岁赐,乃是为保边境安宁,不可轻易更改。若取消岁赐,恐西夏再生事端,届时边境又起战火,受苦的还是百姓啊。左右一年不过十数万两的银钱,与朝廷赋税不过九牛一毛罢了。”顾鹤听后,心中一阵无语,忍不住反驳道:“打赢了要给钱,打输了还要给钱,那将士们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奋勇杀敌又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将钱财拱手送出去吗?”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福宁殿内再次陷入激烈的争论。赵曦看着下方争得面红耳赤的众人,心中愈发烦躁。他猛地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