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 > 第134章 青黄不接

第134章 青黄不接

宣大总督府跟杨植对接的是山西左参议韩邦奇,分管屯田、粮储、清军、水利等地方军民的军事之外政务,他对杨植说:“大同有煤我知道,有人报告过。*秒+蟑,结~暁\税_旺~ `已_发~布′蕞¨歆`蟑,結·但你知道的,大同的民户自开国以来几无增长,粮食全靠外运,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粮食来支持开矿。”

杨植耐心地说:“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晋中有铜晋南有铁还有盐池良田,所以是我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唯独晋北土地瘠薄,风水苦寒!所以可以晋北之煤运至太原府炼铜炼钢,搞工业!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兵不强!这一下山西就盘活了!”

韩邦奇还是不信,问道:“太原、关外真的可以种水稻?”

杨植在地图上指着张家口外的一块地方,自信地说:“我在翰林院国史馆遍寻地理志,没有人比我更懂这里!相信我,这个地方一定能种出优质水稻!这里可以,太原更可以!”

“宣化关外都是山地,如果真能种水稻的话,那也是这,丰润、玉田。”韩邦奇指着宣化镇万全都司府延庆右卫以东的一片平原地。“但那里是顺天巡抚所属蓟州兵备道下东胜卫、兴州卫的辖区,你干嘛跑宣化镇来?”

杨植打了哈哈道:“先易后难!韩前辈,这次我来找你,就是想先去太原做试验!”

稻米产量比麦稷黍高太多了,如果能成确实是好事,韩邦奇答应下来。杨植又指山西地图太原城说:“我们在太原城郊先把朝鲜来的稻种都试种一下,明年再把这些稻种互相配一下,看看能出来什么更优秀的品种。一生十,十生千,三年就可以铺开了。”

韩邦奇久历官场,夸大其词的官员、刁民不知道见过多少,养成了听人说话只信三分的习惯,怀疑地问:“山西人哪里会种水稻?有稻种么?”

杨植把黄省曾拉过来介绍说:“这位黄专员是苏州府的水稻大才,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我岳丈李充嗣推荐的,现在是我气学门人!他对我立下军令状,发誓搞不出来山西水稻就跳桑干河!”

这秀才真是前世不修。韩邦奇一辈子没见过如此浮夸的官员,大概这就是翰林天仙的自信?

“还没有种就如此夸下海口?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只要义之所在尽到责任,哪能事事都成功,不要这么绝对!”

黄省身面露惊喜之色,说道:“晚辈曾求教于王阳明先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事事要如此否?王阳明先生的回答与前辈差不多的!”

“无适无莫”一句出自论语,孔子说君子在处理天下事务时,不要绝对化,只以义为标准。/小·说*C-M-S^ .最.薪¨璋.結?埂?辛?筷+想必那王阳明的回答就是一句话,义就是本心,你凭你的本心看着办。

无论谁问王阳明,问任何问题,哪怕是舒芬问乐理,那王阳明就是一句话回答:那就是你的本心所感知的,你凭本心看着办!

王阳明真是误人子弟!杨植不以为然说道:“我们气学跟心学完全不一样的!很多事应该有客观标准,不能凭主观意识认为能不能干这个事,干好了还是干坏了!否则我们就成了天竺人,被人踩在脚下还觉得自己赢麻了!

那麦收在立夏,在三北种水稻不但产量高,而且可以补足北方粮食作物空窗期,不至于北方青黄不接!”

二、三月份的大同与大部分地区一样,开始了青黄不接的春荒时分。

二月初,户部主事李枝押运过一批银子到大同。但是远远不够,大同的粮价几日一变,米价腾贵。

大同镇守太监、巡抚蔡天佑和总兵桂勇联署请求朝廷再拨一批钱粮过来。但此时南方也是春荒,何况淮扬灾民尚未安置,朝廷只能三月初让李枝又押运一批银子过去。

随着银子的到来,大同粮价再次上涨,原来二两半银子可以买一石米,现在已经不够了。

“发银子有何用?可买的粮食越来越少,就这样还想让我们去水口堡?”巡抚标兵营的士兵愤愤不平。

大同这个地方的山区,四月亦可能下雪,标兵营的士兵们从家里回到兵营后,蹲在向阳处晒太阳,互相交流后,人人对这段时间的各种遭遇极度不满:不但带回家的粮少了,而且还可能被全家派到野地里开荒、戍守。

对于大同的防线而言,重新建立水口等五堡的基地是必要的,蔡天佑为此追加工程,给水口堡加了家属区等,希望在今年八月派兵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