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司府大堂上,杨植微笑着打量十名乱兵代表,说道:“诸位既然都是从军士中或被推举、或自告奋勇成为代表的,自然见识比其他人高出一头。¢E.Z.小′税!枉? -免,肺/阅¨独~
蔡军门与本翰林商量过了,我们两个不包办,不替你们做决定,决不强人所难!你们到院中商议一下,看看如何给朝廷一个交代!”
军兵们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自己做过主,几人退到大堂下院中一个角落里,开始比划着大声讨论起来。
堂上的总兵参将游击不知杨植这是什么操作:什么时候明军轮到小兵做主?那要官长何用?
军兵代表议论停当,走上大堂看了看众武官,说要单独跟蔡巡抚和杨翰林说话。
两位文官老爷与军士转入后堂,嘀嘀咕咕商量半天后,军兵代表们便离开都司府,吆喝乱兵们散去了。
中极殿上,朝臣们讨论了一个上午都没有散去,户部尚书孙交给朝臣算了一下账:“若以鲁纲都督为总兵,统率京营、蓟镇、宣镇一万军兵平乱,则开拔银至少需五万两,另需粮食五万石!
平乱时间需要多久?何况得胜之后赏银需十万两!抚恤金、重建大同尚未计算在内!
当今青黄不接,南方水稻刚插秧,北方小麦未收割。顺天府存粮不足二十万石,何以支持朝廷用兵!”
没办法,大同乱兵挑了一个好时机。
金献民的思路则是:“以宣镇南下止于阳和,引而不发形成威逼之势,让蔡巡抚、桂总兵在城内呼应,里应外合,不战而下大同!”
群臣正商议之时,司礼监值守太监又送来了一份大同急奏,山西左参议韩邦奇、翰林院侍讲杨植联署奏曰:去太原种水稻途经大同,不意城内兵变,杨植又孤身入城探明情况,见机行事,韩邦奇继续带队前往太原。
这次奏疏平铺直叙就事论事,没有煽情,没有催人泪下的句子,没有感染力。
为什么只要杨植走近大同,大同就兵变?这是什么缘份?
如果不是没有证据,实在有理由相信大同乱兵就是听命于杨植!
孙交说道:“既然杨侍讲已经入城,不如静待回音。”
众大臣只好散去办公,大明王朝这么大,朝廷每天要处理的政务不计其数,大同兵变相对而言,重要性没那么高。¨6+邀¢墈!书¨惘, ¢毋!错′内,容!
次日早晨,众大臣又被召到中极殿,听大同蔡巡抚、杨翰林、桂勇总兵、朱振副总兵联名奏疏汇报事情经过:大同军兵见辽军过境心生惶恐,传言是朝廷欲清算去年杀参将、杀张文锦巡抚的乱兵,所以又发变乱,杀死知县火烧县衙。在蔡巡抚、杨翰林、桂总兵的安抚下,现在大同城内已然平静,营兵各回其营,各营官已驻守各营严防死守。
蔡巡抚在安抚乱兵时,已经答应不征荒粮,不派兵驻守五堡。另外为避免军兵不安再生事端,请朝廷尽早下赦令。
大同军兵杀了参将巡抚,又无端杀害新任知县,现在居然要求朝廷赦免!
大臣们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太祖开国以来,朝廷还从来没有被人这样要挟过!
大同军兵尊重朝廷不造反,却对朝廷命官想杀就杀,留着朝廷官员只是为了向朝廷要好处!
如果这种操作被其他的边镇将领学了去,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朝廷怎么办?
西北边镇还好说,都是沙漠,没有粮食没有产出,全靠内地调粮;辽东有铁矿煤矿有森林,辽镇边将还不翻天赶走矿监,再把巡抚变成自己的代言人要挟朝廷?
五代十国乱世留下的记忆让众大臣不寒而栗。皇帝往各地派镇守太监、朝廷往各地派巡抚,不就是要把地方不服中央的苗头扼死在摇篮里吗?
兵部尚书金献民干了一辈子御史,一辈子都在打击这种拉大旗做虎皮,跟朝廷面和心不和阳奉阴违的地方主义,当即站出来奏道:“此风不可长,圣上不可姑息养奸!这种要求绝对不能答应!”
吏部尚书乔宇非常认同,躬身道:“臣附议!大同乱兵不可能铁板一块,圣上应下令训斥大同巡抚,并派宣镇兵马进逼大同!大同总兵以下将级武官各有家丁及直领的护卫亲军,可与宣镇里应外合,平定乱兵!”
兵科给事中夏言亦表示同意:“山西朔州应州有数卫,可以调其卫所就近参与平乱,耗费不大!”
反对武力解决大臣也不少,毕竟以德服人是政治正确,乱兵面子上还是尊重朝廷,也没有破坏驿站、急递铺;大同无法自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