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为六腑之一,与肝相表里,主疏泄胆汁、储藏精汁,其病变多与肝胆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以下从中医辨证分型及对应治法、方药进行梳理:
一、常见辨证分型及核心病机
1. 肝胆湿热证
- 病机:湿热蕴结肝胆,胆汁疏泄不畅。
- 常见疾病: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期、胆道感染等。
-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或绞痛,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厌食油腻,身目发黄(黄疸),小便黄赤,大便黏腻或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 治法: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 方药:
- 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偏重):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柴胡、生地、当归、甘草。
- 茵陈蒿汤(湿热黄疸明显):茵陈、栀子、大黄(《伤寒论》)。
- 加减:伴结石者加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胁痛剧烈加郁金、川楝子;呕吐加姜半夏、竹茹。
2. 肝郁气滞证
- 病机: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胆腑气机阻滞。
- 常见疾病:慢性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征(功能性腹胀、隐痛)、胆石症缓解期。
- 临床表现:胁肋胀满隐痛,痛无定处,情绪抑郁或易怒,嗳气反酸,腹胀纳呆,舌苔薄白,脉弦。
- 治法:疏肝理气,利胆和胃。
- 方药:
- 柴胡疏肝散(气滞为主):柴胡、香附、川芎、枳壳、白芍、陈皮、甘草。
- 四逆散(肝郁气滞兼脘腹痞闷):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伤寒论》)。
- 加减:兼脾虚加党参、白术;嗳气反酸加旋覆花、代赭石;夹痰浊加半夏、厚朴。
3. 胆腑郁热
- 病机:邪热内结胆腑,煎灼胆汁,壅塞不通。
- 常见疾病: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石症合并感染。
- 临床表现:胁肋剧痛拒按,寒热往来(往来寒热),口苦咽干,心烦欲呕,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 治法:清泄胆热,通腑利胆。
- 方药:
- 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柴胡、黄芩、半夏、白芍、枳实、大黄、生姜、大枣(《伤寒论》)。
- 加减:热毒盛加金银花、蒲公英、黄连;血瘀加丹参、赤芍。
4. 肝阴不足证
- 病机:久病耗伤肝阴,胆腑失于濡养。
- 常见疾病:慢性胆囊炎久病、胆囊术后综合征(虚性隐痛)。
- 临床表现:胁肋隐痛,绵绵不休,口干咽燥,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 治法:滋阴柔肝,利胆止痛。
- 方药:
- 一贯煎(肝阴亏虚):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当归、川楝子(《续名医类案》)。
- 加减:虚热明显加知母、地骨皮;兼气滞加佛手、香橼(避免香燥伤阴)。
5. 热毒炽盛证
- 病机:湿热化火,热毒内陷,瘀腐成脓。
- 常见疾病:急性重症胆管炎、胆囊坏疽穿孔。
- 临床表现:胁腹剧痛,高热寒战,黄疸迅速加深,神昏谵语,衄血便血,舌红绛苔焦黄,脉弦数或细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 方药:
- 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茵陈、大黄、水牛角(冲服)、丹皮。
- 神昏加安宫牛黄丸(冲服)或紫雪丹开窍醒神。
6. 瘀血阻滞证
- 病机: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胆腑脉络不通。
- 常见疾病: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胆囊术后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