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他所感受到的这一切不同寻常的现象,完全是孙绍通过系统奖励获得的“威震交州”这个称号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正是这个称号,极大地提升了孙绍在交州汉人和土著心中的地位与威望,使得百姓对他的统治心悦诚服,从而带来了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他了解到,早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边疆、充实人口,朝廷就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移民实边”策略,将中原地区的百姓迁徙到边远地区定居。
如今交州许多有影响力的本地世家大族,追溯其祖上,也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过来的。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与演变,居住在交州的汉民与本地的土著居民,在士燮的统治下,基本上能够维持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区域内。
然而,孙绍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长期形成的格局。
他并没有采取隔离政策,而是积极推动汉民与土著的融合,鼓励甚至引导土著居民走出世代居住的山林,搬迁到汉人为主导的城镇之中,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生产活动中。
为了增强交州所有居民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孙绍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统一的称谓,将交州所有汉人和土著居民,不分彼此,统称为“越民”。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称谓的推广并没有遇到任何明显的阻碍,很快便在交州全境流传开来,并被广泛接受。
毕竟,早在秦汉时期,交州地区就因其地理位置而被称为“百越之地”,使用“越民”这个词语,既有历史渊源,又能模糊汉人与土著的界限,建立新的身份认同。
“越民”二字在交州传开并得到认同后,极大地提升了所有居民的荣誉感和凝聚力,也使得孙绍在推行各项改革措施时,能够更加畅通无阻,任意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发展理念。
此时的交州,对于孙绍来说,就像是一张刚刚铺开的白纸,没有北方中原地区那些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所形成的强大阻力,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时调整发展方向,大胆进行尝试。
孙绍入主交州后的第一步关键改革,便是打破传统的选官模式,着手建立自己的人才选拔体系——“取士”。
他深知,无论是东汉沿袭的察举制、征辟制,还是后世的九品中正制,亦或是更先进的科举制,都存在各自的弊端,且不完全符合他在交州当下特殊的统治环境和人才需求。
所以,他毅然决然地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核心便是依托于系统奖励的“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取士”!
孙绍对外明确宣布,只要是能够从鸿都门学顺利毕业的学子,无论出身如何,都将得到重用,他们毕业后,至少能够获得官府中的一个正式官职或吏职。
这一点极大地刺激了交州地区的士族阶层!
他们虽然在天下名声不显,远不如中原世家那样声势浩大,但他们同样渴望通过出仕做官来提升家族的地位和影响力。
鸿都门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看起来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更重要的是,从鸿都门学培养并毕业出来的学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被灌输忠诚于孙绍的思想,他们将来也只会忠诚于孙绍一人,这为孙绍建立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官僚队伍奠定了基础。
因此,像马良、马谡兄弟这样,虽然背景不错但尚未获得刘表重用的青年才俊,以及其他渴望出仕的交州本地士族子弟,都纷纷被送入了鸿都门学接受培养。
贾诩一路继续赶往龙编县城,沿途也发现了众多令他感到奇特之处。
他看到了许多中原地区不曾见过的先进农业器械,比如说用于灌溉的“龙骨水车”,用于耕种、更加省力的“曲辕犁”,以及利用风力驱动、用于磨制粮食的“风车磨坊”等。
这些高效的农业技术,正是孙绍在攻占交州时,系统奖励的一万名工匠中所自带的工艺,算是给予孙绍的意外之喜,极大地提升了交州的农业生产效率。
贾诩结合沿途所见,心中对交州为何能够征收如此低的赋税,却依然财政稳健的疑问,渐渐有了答案。
这归根结底在于交州独特的农业优势——稻米可以实现一年两季的收成!
而在交趾这样更偏南、气候更炎热的地区,甚至能够达到一年三熟的惊人程度!
这与中原地区绝大多数地方一年只能种植一季粮食的情况完全不同,巨大的产量差异,使得即使只收取十五分之一的赋税,也足以支撑庞大的开销。
除此之外,贾诩还了解到,孙绍在交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