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脉钟摆,将整个城市的人类转化为半机械的“河童”,让水神成为驱动这座活体机械的核心。而周正,正是第七十二号实验体的转世,他的灵魂被钟声困在钟楼近百年,首到她的到来重启了整个阵法。
匣子突然剧烈震动,江面上的青铜齿轮开始崩裂,人鱼骸骨发出尖啸,无数实验体的残肢从齿轮缝隙中掉落。林小满看见远处的校史馆正在坍塌,守夜人、老人、保安的虚影站在废墟上,朝她微微鞠躬——他们都是当年未能逃脱的实验体,如今终于能随着阵法的崩坏而解脱。
当最后一声齿轮断裂的脆响传来,江水退潮般回落,露出江底铺满的青铜碎片,每片都刻着不同的名字。林小满捡起一片,发现是周正的名字,旁边刻着“午位活锚·第七十二次转世”。原来,每隔二十年,钟声就会唤醒一次地脉,寻找新的实验体转世,而这次,因为她的介入,阵法提前崩溃了。
晨光穿透云层时,废墟上的警车和救护车终于抵达。林小满将匣子藏进书包,指尖还残留着青铜的余温。她知道,关于明德大学的秘密远未结束,校史园的无名碑下还埋着七十二个故事,江底的人鱼骸骨仍握着半片齿轮,而钟楼的钟声,下次将在二十年后的雨夜再次响起。¢如,雯¨徃+ ′追*醉\鑫·彰`结?
但至少此刻,周正的光点永远留在了匣子里,像一枚不会生锈的校徽。林小满望着江面,看见晨雾中漂着片泛黄的纸页,正是她在密室捡到的日军图纸,背面不知何时多了行新写的中文:“当第十二声钟响时,记得数自己的心跳——那是地脉里唯一没被齿轮卡住的声音。”
远处,校工正在清理废墟,他们没注意到,每块砖石缝隙里都嵌着细小的青铜齿轮,在阳光下闪着微光。而在城市的另一端,某间实验室的保险柜里,静静躺着半张1937年的实验日志,上面贴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王秀兰抱着青铜核心,站在长江边,身后是正在建造的第三教学楼,楼顶的钟楼,正对着江底神社的位置。
江风带来隐约的叹息,混着齿轮的咔嗒声。林小满知道,有些秘密永远不会被钟声掩埋,它们只是暂时沉入江底,等待下一个在雨夜走进旧楼的人,再次敲响命运的齿轮。
梅雨季的潮气渗进校史园的砖缝时,林小满蹲在无名碑前擦拭新刻的字。三个月前施工队在这里挖出的青铜匣子,此刻正躺在省博物馆的恒温展柜里,唯有底座残留的齿轮纹路,还在雨水浸泡下泛着极浅的蓝光。她指尖划过碑面“周正”二字,忽然听见身后传来雨伞骨节碰撞的声响。
撑着墨绿油纸伞的少女站在紫藤花架下,白旗袍领口别着枚生锈的校徽——正是1937年实验照片里王秀兰佩戴的款式。少女转身时,伞面掠过石碑,林小满瞥见伞骨内侧用朱砂画着缩小的地脉钟摆,十二道辐条末端标着“子丑寅卯”,第七根辐条上,一滴水珠正沿着“午”字纹路滚落。
“同学要参观吗?”管理员老张的声音从值班室传来,后颈的疤痕在T恤领口若隐若现。林小满站起身,看见他脚边放着个牛皮纸袋,露出半截泛黄的图纸,边缘画着的人鱼尾鳍,与江底捞出的青铜齿轮残片分毫不差。
夜雨在傍晚七点准时落下。林小满抱着一摞旧档案经过第三教学楼旧址时,地基处的积水突然泛起涟漪。她看见水下倒映着十二道模糊的人影,每道人影胸口都嵌着齿轮,而在人影中央,某个光点正随着雨点节奏明灭——那是周正最后融入匣子时的微光,此刻正被困在地基深处的地脉网络里,像枚永远走针的机械心脏。
博物馆的警报在午夜响起。监控录像显示,存放青铜匣子的展柜玻璃上,突然浮现出七十二道指痕,每道指痕都在重复绘制同一个符号:左边是振翅的青铜齿轮,右边是盘坐的人鱼剪影。当值警卫后来回忆,那些指痕出现时,他听见展柜里传来极轻的齿轮转动声,像有人在给百年老钟上弦。
长江水文站的异常记录仍在继续。每月初七的午夜,江底声呐都会捕捉到规律性的震动,频率与明德大学旧钟楼的报时声完全一致。最新的水下探测视频里,机械人鱼骸骨的尾鳍旁,不知何时多了个模糊的人影,人影手中握着半把三角尺,尺柄反光处,能看见“明德大学1937届”的烫金字样。
林小满在大西那年整理周正的遗物时,发现他笔记本里夹着张字条,背面用日文写着:“第七十二次轮回,地脉钟摆会选择左手无名指有红痣的女孩。”她盯着自己掌心的红痣,突然听见窗外传来遥远的钟声——不是校史馆的电子钟,而是某种金属与水脉共振的嗡鸣,从江底,从地基,从每块嵌着齿轮碎渣的墙砖里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