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的第三教学楼在旧址旁奠基那天,挖掘机在地下两米处挖到了异常坚硬的土层。工程师撬开后发现,土层里密密麻麻嵌着青铜齿轮,每片齿轮上都刻着极小的日期:1937.12.13、1946.5.19、2011.5.19……当最后一片齿轮被阳光照亮时,整个工地的机械突然同步发出蜂鸣,像是在为某个跨越近百年的倒计时归零而喝彩。
雨在黄昏再次落下。林小满站在新楼顶层,看见旧地基的积水里漂着片紫藤花瓣。花瓣旋转的轨迹,正好勾勒出当年钟楼的轮廓。而在积水中央,一个撑着墨绿油纸伞的人影正踏水而来,白旗袍下摆掠过水面,荡开的涟漪里,十二道齿轮光影正缓缓咬合。
她知道,下一个故事,即将在钟声与雨声的交界处,准时响起。
雨滴在新教学楼的玻璃幕墙上划出银亮的轨迹,林小满望着楼下奠基仪式的红绸被风掀起,露出地基里隐约可见的青铜纹路——和三个月前在旧楼废墟下发现的齿轮碎渣,有着相同的螺旋走向。她摸了摸左手无名指的红痣,周正笔记本里的日文批注突然在脑海中清晰起来:那行字的末尾还画着个小钟摆,摆尖首指“2011.5.19”,正是她第一次走进旧楼的日子。
“林同学,来拍张合影吧。”校长助理举着相机朝她挥手,镜头反光里,林小满看见自己身后的阴影中,有个穿白旗袍的身影正贴着玻璃站立。少女的油纸伞尖轻点地面,每接触一次就溅起细小的齿轮光影,而她望向奠基处的眼神,竟和档案里王秀兰抱着青铜核心的照片如出一辙。
当晚的庆功宴上,香槟杯碰撞的脆响突然与某种金属嗡鸣重合。林小满的餐盘微微震动,刀叉在瓷盘上划出的轨迹,恰好组成“午”字的地支符号。她抬头看见宴会厅的水晶灯正在不规则摆动,吊灯链条上,不知何时缠上了几缕紫藤花——正是校史园无名碑旁那株,而花瓣坠落的速度,竟与记忆中钟楼钟声的频率完全同步。
凌晨两点,守夜的保安在新楼工地看见诡异一幕:所有挖掘机的履带都指向旧地基方向,铲斗里堆着的泥土中,嵌着排列成钟摆形状的青铜齿轮。当他用手电筒照亮时,齿轮表面突然浮现出人脸,正是三个月前在殡仪馆停尸房出现过的、带着编号的实验体虚影。
“第七十二次轮回的钥匙,在左手指尖。”
博物馆的监控录像里,青铜匣子的展柜玻璃上,不知何时出现了这样一行血字。值班员惊恐地发现,匣子表面的齿轮纹路正在缓缓转动,而每个齿轮凹槽里,都凝着极小的水珠,倒映出不同年代的明德大学——1937年的钟楼正在浇筑地基,1946年的大火中有人抱着匣子奔跑,2011年的雨夜,林小满的红痣正在发光。
长江在初五凌晨发生了三十年未遇的逆流。水文站的老站长盯着监控屏幕,看见江底的机械人鱼骸骨不知何时翻转了方向,尾鳍首指明德大学新楼地基。更诡异的是,骸骨胸腔处的齿轮缺口,此刻正对应着林小满掌心钥匙融化时留下的形状,仿佛在等待某个关键零件的嵌入。
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梅雨天,林小满抱着毕业论文经过校史园。无名碑的裂缝里又渗出了青绿色黏液,在地面汇成细小的钟摆图案。她蹲下身,看见黏液中漂浮着半张泛黄的实验日志,正是三个月前在旧楼密室发现的那份,只不过这次纸页上多了行新鲜的钢笔字:“当新钟楼的第十二声电子钟响起时,江底的齿轮会开始倒转——”
字迹在雨水中渐渐模糊,却在林小满掌心留下了齿轮状的压痕。她站起身,发现穿白旗袍的少女不知何时站在了紫藤花架下,伞面倾斜的角度,正好将她的影子与王秀兰的老照片重叠。少女抬手示意,伞骨内侧的朱砂阵突然发出微光,十二道辐条末端的地支符号中,“午”位的光点格外明亮——那是周正曾经被困的地脉节点,此刻正随着她的心跳轻轻震颤。
新教学楼的电子钟在午夜准时敲响。林小满站在旧地基边缘,看着积水里倒映的十二道齿轮光影开始逆向转动。每转动一圈,江底就传来一声闷响,像是某种机械装置正在解锁。当第十二声钟响的余韵消散时,她听见身后传来伞骨收合的轻响,转身看见少女递来一枚青铜校徽,背面刻着“1937届·第七十二号”,而校徽中央的齿轮凹槽,正好能嵌入她掌心的红痣。
“该轮到你数钟声了。”少女的声音带着江底泥沙的厚重,却又有着属于年轻生命的清亮。她转身时,白旗袍下摆扫过地面,留下的水痕竟组成了完整的地脉钟摆阵,而阵眼位置,正是林小满此刻站立的地方。
雨声渐歇,远处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