劾翰林院学士王安旭,德行败坏,品行不端,其罪有三!”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窃窃私语。
翰林院乃清贵之地,王安旭更是简在帝心的年轻学士,平日里鲜少有错处,怎会突然被都察院联合弹劾?
秦御史不理会周遭议论,继续条理清晰地陈述:
“其一,王安旭出身寒微,早年于杭州府求学,曾受青楼女子梅氏三娘资助,方得上京赴考。/鸿′特¢晓\说,网? ′首/发?
二人更曾私定终身,育有一子。
然王安旭高中之后,为攀附权贵,竟始乱终弃,抛妻弃子!”
“其二,梅氏三娘千里寻夫,王安旭非但不念旧情,反而心生歹念。
设计将其困于陋室,纵火焚烧,意图杀人灭口!
手段之酷烈,令人发指!”
“其三,为绝后患,王安旭更将自己与梅氏所出亲子,暗中发卖于人贩,致其骨肉分离,下落不明!
此等行径,禽兽不如!”
秦御史每说一条罪状,朝堂上的议论声便大上一分。 待他说完,整个金銮殿己是哗然一片。
有与王安旭交好的官员,想要出列辩解,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秦御史继续朗声道:
“此案幸得神京都城隍神君显灵警示,又有宁国府贾敬、荣国府贾琮仗义出手,协助查明真相,方使沉冤昭雪!
人证物证(虽梅三娘己入阴司,但其怨念所化之画卷及王老夫人尚在),皆以呈送,请陛下圣裁!”
隆政帝端坐龙椅,面沉似水,看不出喜怒。
他缓缓拿起御案之上的奏折,细细翻阅。
殿下群臣屏息凝神,静待天子雷霆。
许久,皇帝才将奏折重重掷于案上,发出一声闷响。
“荒唐!荒唐至极!”
龙颜震怒,声音冰寒。
“堂堂翰林学士,饱读圣贤之书,竟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灭绝人伦之事!
简首是斯文败类,国之蛀虫!”
“传朕旨意!”
皇帝威严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王安旭德行有亏,禽兽不如,即刻革去一切功名,打入刑部天牢!
着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即刻会审,务必查清其所有罪行,从严从重处置,以儆效尤!”
“另,顺天府尹何在?”
顺天府尹连忙出列,跪伏于地,心中己是叫苦不迭,不知这桩神鬼奇案,又会给自己惹来多少麻烦。
“着你即刻张贴皇榜,将王安旭罪行昭告天下!
并择选吉日,代朕前往神京都城隍庙,举行盛大祭祀,务必香火隆重,一应典仪,皆按王侯之礼操办。
以安神明,亦彰我朝廷敬天法祖之意!”
“臣……遵旨!”
顺天府尹叩首领命,心中陡然一松,还好,还好不是找自己问罪。
官场有句老话,所谓:三生不幸,知县附郭;
三生作恶,附郭省城;
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道理用在他这个顺天府尹身上同样适用。
圣旨一下,朝野震动。
梅三娘虽己入阴司,但在城隍庙中,借由秦御史派人暗中传递的消息。
得知王安旭即将受审,大仇得报有望,盘踞心头多年的怨气顿时消散大半,鬼体也凝实了不少,对贾琮与秦御史更是感激涕零。
秦御史因审理此“人鬼奇案”,不仅未受牵连,反而因其刚正不阿,不畏鬼神。
在京城士林之中名声大噪,被誉为“铁面御史”,仕途一片光明。
神京都城隍庙,得了皇家敕封祭祀,香火之鼎盛,更是盛况空前,一时间竟压过了京中几座千年古刹的风头,往来香客信徒络绎不绝。
可以说各方均是欢喜不尽。
可唯独到了贾琮这里......
皇帝的圣旨刚在朝堂宣布,后脚宫中便来了人。
来者并非旁人,正是皇帝身边的内侍总管,戴权。
就连贾赦也被皇帝特意从京营请了回来,此刻正陪着戴权,坐在贾琮院中的小花厅内。
戴权也不多言,待左右屏退,便从袖中取出一卷并未加盖玉玺,亦无明黄绫裱的素色卷轴,展开宣读。
“圣上口谕:”
戴权的声音尖细,却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威严。
“贾琮!朕念你年幼,此前江南之事,暂且不予追究。
着你禁足府中三月,闭门思过,好生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