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他说:“在这里,我看到了科技和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这正是我们国家所需要的。”
分流考核的方式更是充满智慧。
想学人工智能?
先完成《大夏传统伦理与ai治理》的论文;
申请航天专业?
必须通过《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航天中的应用》答辩。
这些设计让留学生在接触核心技术前,先深度理解其背后的价值体系,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大夏的科技理念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效果很快显现。
在昊天科技与高校联合举办的“未来科学家”夏令营中,来自三十个国家的120名预备生展开激烈竞争。
最终获胜的阿三女孩普丽娅在获奖感言中说:“这一年让我明白,科技就像种子,只有在合适的土壤里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她婉拒了硅谷的offer,选择留在杭城继续深造。
她的决定在阿三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阿三青年开始重新审视大夏的教育和科技环境,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套体系甚至影响了高端人才流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维尔纳教授在参观紫金山实验室后,毅然接受南大聘书。
“在汉斯国,我的量子研究预算年年被砍。”他在记者会上直言不讳,“而这里,连本科生都能用上最先进的超导量子干涉仪。”
他的到来,不仅提升了南大在物理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也吸引了更多国际顶尖人才的目光,纷纷前来交流、合作。
不过最戏剧性的转变发生在小八嘎。
早稻田大学的山本教授曾是大夏科技威胁论的鼓吹者,但在带队参加完三个月的学术交流后,他在《朝日新闻》发表长文:《我们该如何向邻国学习》。
文章详细对比了两国科研体制,结尾的质问振聋发聩:“当他们在讨论如何用科技造福人类时,我们还在为历史问题喋喋不休。这不可笑吗?”
这篇文章在小八嘎国内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也让许多小八嘎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大夏的科技发展和两国之间的关系。
当然,也有不和谐音。
某国情报机构试图策反留学生窃取技术机密,结果被学生反手举报。
安全部门顺藤摸瓜端掉整个间谍网的故事,被改编成热播剧《无声较量》,收视率碾压同期美剧。
这部剧不仅展现了大夏安全部门的高效和智慧,也让观众对国家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那些企图破坏大夏科技发展的势力望而却步。
毕业季的留学生晚会上,不同肤色的年轻人穿着汉服表演《将进酒》,流利的汉语朗诵引得满堂喝彩。
后台的监控屏幕前,王司长对李昊笑道:“知道最成功的是什么吗?现在他们都以能看懂《三体》原著为荣。”
李昊望向舞台上青春洋溢的面孔,眼中满是欣慰和期待:“十年后,这些人里会出几个诺奖得主,几十个学科带头人,还有几百个知夏派——这才是最宝贵的投资。”
而在万里之外的华盛顿,某位参议员正在听证会上咆哮:“我们每年吸引的顶尖人才减少了 37%!”
没人敢说出那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当最好的实验室、最前沿的课题、最充足的经费都在东方时,科学家的脚步自然会追随真理的方向。
正如mit某教授在辞职信中所写:“我不是背叛了阿美利卡,我只是选择了科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