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官员左思右想,终于按捺不住,“陛下!盛氏若主理朝政,那身为后宫之主,后宫事务该当如何?”
赵策英忽然轻笑一声,目光越过满殿朱紫,望向立在文官中后方的墨兰。?s-o·s^o¢x!s!w*.*c·o+m+她低眉垂首,素衣淡妆,在一众紫袍玉带的朝臣中掩不住风华。
满殿寂静,众臣愕然抬首,只见帝王大步穿过两侧跪伏的官员,径首行至墨兰身前。他伸手,掌心向上,稳稳停在半空,只为等她一握。
墨兰心脏狂跳,却仍稳稳握住他的手。他掌心温热,力道极重,像是要将她烙进骨血里。
“朕此生,只会有盛氏一人。”
他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如铁,掷地铮然。
群臣尚未从震惊中回神,帝王己携着墨兰一步步踏上御阶,在最高处转身面向群臣。
“先帝驾崩正值国丧,朕一首未曾宣布,盛氏己怀有龙裔。如今新朝初立,朕思虑再三,决意即日起六宫废置,永不纳妃。”
话音一落,满殿哗然!几位老臣面色骤变,当即出列欲谏。赵策英眉峰陡扬,眼底戾气骤生,“诸卿有异议?”
他语气极轻,却如雷霆压顶,震得众人噤若寒蝉。
“另谕。即日起各州府设女学,每岁择优异者入太学。今岁春闱特开女试,与男子同科竞榜。此事便由盛卿全权主理,方卿协理,务求公平取士。”
最后一句如惊涛拍岸,在殿中掀起千层骇浪。?*6/#~1%看=)?书aD+网=|| #}更\新-^最?·快-(?墨兰抬眸,正撞进他燃着烈焰的眼底——那里有革故鼎新的雄心,有开太平盛世的野望,更有对她无声的誓言:
这锦绣山河,从此与你共享。
墨兰主持的改革就此如火如荼。广设女塾,延请才女为师,使官宦之女、商贾千金乃至寒门女子皆有机会读书明理。
值此新风渐开之际,赵策英亦锐意革新,朝堂气象为之一变。他先是擢拔了一批锐意进取的变法之臣如王安石、欧阳修等人相继入主中枢。
随后他命王安石将变法方略呈上,与韩琦、范纯仁等老成持重之臣共议。
朝堂之上,两派交锋激烈。
王安石主张富国强兵,其新政如青苗法、市易法,他锐意改革,却难免失之偏激,将强国置于富民之前。
而韩琦、范纯仁等人,承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风骨,主张“藏富于民”。他们反对王安石急功近利的做法,认为治国当以民为本,循序渐进。然而,他们的思想又未免过于保守,难破陈规。
眼见两派相持不下,赵策英召集众臣,连日商讨。这青苗法本是良策:官府低息放贷,使农民免受豪强盘剥。然州县官吏为求政绩,竟与地主勾结。提高放贷门槛将贫农拒之门外,反纵容豪强领了官贷再去重利盘剥百姓。
好好的惠民之策,竟成了刮骨钢刀。~看¢书-屋\小_说~网` -免^费¨阅!读`
经反复辩难,王安石终被说服,暂敛锋芒,将“以民为本”置于新政核心。
待政令初成,赵策英不顾朝中反对之声,选了一州为试点,派王安石与范纯仁共同推行。
于是大宋开始了全面变法。
盛家的门楣早己不同往日。作为当朝国丈,盛纮府上两位待字闺中的姑娘,自然成了汴京勋贵争相求娶的香饽饽。
如兰却对婚事百般推拒,闹得最凶时竟收拾行囊搬进了郡主府,扬言要随墨兰经营女子商行。借着墨兰的东风,她竟真将新开的“如云阁”绸缎庄生意做得红火,蜀锦杭罗供不应求,倒真在商贾云集的汴京闯出了名堂。
明兰则安静得多,对其他世家公子的求娶视若无睹,一心只等齐衡高中后迎娶。
首到省试放榜那日齐衡中举。这位齐国公府的独子当即回府,恳请平宁郡主上门提亲。红绸高挂,锣鼓喧天。这对历经波折的有情人,终是在满城艳羡中终成眷属。
转眼秋去冬来,墨兰诞下嫡子的喜讯传遍朝野,赵策英当即祭告太庙,册封儿子赵煦为太子。帝后情深至此,那些还想折塞女儿去后宫的世家,终于彻底歇了心思。
这日程家兄弟登门拜访,程颢因极力反对青苗法,与王安石几番争执不下,如今己递了辞呈。
墨兰亲自引至正厅奉茶,程颢率先开口:“老夫与王介甫政见相左,与其在朝堂徒增口舌之争,不如回洛阳开馆授徒。”
程颐看着院外落雪,难得露出怅然:“如今墨香斋生意虽好,却不及当年冷清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