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能仁厚到这个地步吧。他狠狠踹翻箱子,文书撒了一地,愤怒道:“罪责轻的,你自己看看有哪个是罪责轻的,犯官家眷无辜吗,他们吃的穿的哪件不是巧取豪夺来的。”
刚进大殿的杨刚,不知所措,先跪为敬,不敢言语。
“你是建宁府一案的主案官?”朱元璋走到他面前
“臣杨刚,锦衣卫千户,奉令追查建宁府官员残民害民一案”杨刚颤声说道,老天爷啊,啥情况,太子殿下也跪着,杨刚心里猜测哪里出错了吗。
朱元璋回到龙椅上,坐定后,说道:“起来吧,详细说说建宁府一案,让太子殿下知道知道那些文官都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
杨刚起身后,先是向朱标行了一礼,仔仔细细把案件经过讲了一遍,开批斗大会批斗犯官的经过也讲述出来,连带百姓的情形。讲完后乖乖站在一旁,等候指令。
朱标憋红了脸,不再为犯官求情,对朱元璋说道:“父皇,犯官咎由自取,儿臣不敢为其开脱,但他们的家属还请父皇手下留情”
这一句话像龙卷风一样刮向朱元璋,老朱险些没背过气,厉声道:“你还不是皇帝,轮不到你做主,回你东宫去”。
朱标还想开口,李公公极有颜色的拦住他,害怕太子再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急促道:“殿下,您还是听陛下的话,回去吧”。
朱标失魂落魄的离开奉天殿,踉踉跄跄回太子东宫。朱标是宋濂的弟子,儒家教出来的人天生就偏向儒家。
宋濂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
朱标为了给他求情,和朱元璋闹的很不愉快,最后宋濂病死于流放茂州途中。他为此郁郁寡欢,深感自己无能。今天的事,又一次刺痛朱标的内心,人生观崩塌了。
大殿内,朱元璋不解气地怒摔茶杯,挥手让他们退下去。然而,突然想到什么,叫回杨刚,问道:“开批斗会的建议,你说是李骥建议,他是谁?”
“禀告陛下,李骥就是来应天府告御状的小子”杨刚回复道。
朱元璋恍然大悟,对那小子倒是有点印象,名字确实一下子没想起来,不过也不奇怪,自己每天那么多事,哪能面面俱到。朱元璋沉吟片刻,继续问了李骥在案中的表现。
杨刚一五一十汇报,没有一丝隐瞒。
毛襄和杨刚见朱元璋没再言语,告退离开,火药桶要爆炸,自然要跑的远远的。
朱元璋示意李公公捡来几张批斗会上百姓口述的文书,看了看,心里暗自说道:“这小子算是有勇有谋,对犯官更是不留情面,倒是个做锦衣卫的好苗子,可惜还没成年”。
“把东西收拾好,明天朕要带到朝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