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们说到,日本联合舰队的“军神”山本五十六,在瓜岛战役惨败、士气跌入冰点之后,为了挽回颓势,决定亲赴前线视察,鼓舞士气。?·白§D马D_#书μ&院}\ ?ˉ?更¢;新#`{最-¨快1t结果呢?他那份详细得连几点几分在哪儿上厕所都快写明白了的行程电报,被美国人给破译了。1943年4月18日,就在他飞抵第一站布干维尔岛的上空时,被美军的p-38“闪电”战斗机逮了个正着,一通机枪加大炮的“特殊欢迎仪式”下来,山本连同他的座机,一头扎进了所罗门的原始丛林里,落了个机毁人亡的下场。
山本五十六的死,像一颗重磅炸弹,彻底炸懵了整个日本海军。而就在山本死前一个月的1943年3月,在那个被世人遗忘的、比西伯利亚还冷的北太平洋战场,一场规模不算太大、却同样充满了坚韧、顽强与宿命感的战斗,也悄然地为这场世界大战的走向,增添了一个冰冷的注脚。
而要说起这场发生在冰海之上的战斗,咱们还得再往前倒腾一下,说说一架坠毁的日本飞机,是怎么意外地改变了整个太平洋空战的“游戏规则”的。
话说1942年6月,就在中途岛那场决定命运的大海战打响的同时,作为佯攻部队的日本海军第二机动部队,也跑去阿留申群岛的荷兰港扔了几颗不痛不痒的炸弹。就在一次空袭中,一架由飞行员古贺忠义驾驶的“零式”战斗机,因为被地面炮火击中了油箱,无法返回母舰“龙骧”号,被迫选择在附近一个名叫阿库坦岛的、看似平坦的苔原上进行紧急迫降。
古贺忠义可能觉得,这苔原看着跟草地似的,软乎乎的,迫降应该没问题。可他哪知道,这阿库坦岛的苔原底下,全是水汪汪的烂泥沼泽!飞机的起落架一接触地面,立刻就深深地陷了进去,整个飞机当场就翻了个底朝天,头朝下扎进了泥里。可怜的古贺忠义,在这次事故中当场折断了脖子,一命呜呼。
更巧的是,这架倒栽葱的“零式”战斗机,除了起落架和一些蒙皮受损之外,整个机身、发动机、武器系统,竟然都基本完好无损!它就这么孤零零地、倒插在阿库坦岛那片荒无人烟的沼泽里,成了一个等待被发现的“军事宝藏”。
一个月后,一架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美国海军pby“卡特琳娜”水上飞机,偶然发现了这架倒插着的、机翼上还画着醒目“红膏药”的日本飞机。消息传回,美国人简直是欣喜若狂!他们立刻组织了一支精干的回收小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修路又是铺钢板,总算是把这架宝贝疙瘩从泥潭里给拖了出来,小心翼翼地装上船,运回了美国本土的圣迭戈海军航空站。
这架完整的“零式”战斗机,对于当时还在为如何对付这种“空中幽灵”而头疼不已的美国航空工程师和飞行员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他们立刻把这架飞机给拆了个七零八落,从发动机到机体结构,从武器配置到飞行仪表,每一颗螺丝钉都研究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一研究,可就发现了“零式”那看似无敌的光环之下,隐藏着的一系列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
装甲防护?不存在的! 为了追求极致的轻量化和机动性,“零式”的设计师堀越二郎,几乎牺牲了所有的防护措施。驾驶舱周围没有任何装甲保护,飞行员基本上就是“肉包铁”,一旦被美军那威力巨大的12.7毫米机枪子弹击中,非死即伤。
自封油箱?那是什么? “零式”的油箱,也没有采用当时盟军飞机已经普遍使用的自封闭式设计。也就是说,它的油箱就是个普通的铁皮罐子,一旦被曳光弹或者弹片击中,非常容易起火爆炸,整架飞机瞬间就变成一个飞行的“大火球”。
高速俯冲就“散架”? “零式”虽然在低速盘旋格斗中机动性超群,但在高速状态下,其副翼的操控效率会急剧下降,变得非常笨拙。尤其是在进行高速俯冲时,一旦速度超过某个临界点,机翼甚至可能会因为无法承受巨大的空气压力而发生结构性解体!
发动机“心脏病”:虽然“零式”的“荣”式发动机在功重比上表现不错,但在负g机动(比如突然向下猛推操纵杆)时,其化油器设计存在缺陷,容易导致发动机瞬间熄火。这个小毛病,在瞬息万变的空战中,也往往是致命的。
这些从“阿库坦零战”身上扒下来的宝贵情报,迅速地被送到了美国各大飞机制造公司和前线的战斗机部队。美国人这下算是彻底摸清了“零式”的底牌,也找到了对付它的有效战术。美军飞行员们接到新的战术指令:“永远不要跟‘零式’在低速下玩盘旋格斗,那是自寻死路!要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