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们说到,720事件那场大戏在德国内部闹得是天翻地覆、血流成河,但地球另一边的战争机器,可没功夫停下来看热闹。,咸′鱼′看-书¨网/ ~更?新_最¨全?盟军在诺曼底站稳了脚跟,就像两把烧红的尖刀,一把从诺曼底北路,一把从法国南部,开始向着德国的心脏地带,高歌猛进。而在这两把尖刀的必经之路上,横亘着一个璀璨的、也是最关键的目标——巴黎。
解放巴黎,这可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它更像是一出交织着爱恨情仇、阴谋阳谋、英雄迟暮和政治博弈的史诗级大戏。而要说这出戏的主角,那就不能不提咱们的老熟人,那个高傲的、倔强的、被罗斯福和丘吉尔又爱又恨的男人——夏尔·戴高乐。
之前咱们说过,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这两个“和事佬”合下,戴高乐和他那个死对头,亨利·吉罗将军,在镜头前上演了一出“世纪大和解”,俩人皮笑肉不笑地握了握手。可你要是觉得这俩仁兄,真能从此一笑泯恩仇,相亲相爱一家人,那可就真是见了鬼了。
咱们得先掰扯清楚,这俩人到底在争什么。
简单说,就是争一个“名分”,争谁才是未来法国的合法老大。
戴高乐将军这条路,走得那叫一个憋屈。他最大的阻力,不是德国人,而是来自盟友,特别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老罗斯福是打心眼儿里烦戴高乐,觉得这家伙又臭又硬,目中无人,整个一不知好歹的刺儿头,还野心勃勃地想当军事独裁者。所以,美国人就把宝,押在了另一个人身上——亨利·吉罗将军。
吉罗将军,五星上将,战功赫赫,还是个传奇的“越狱英雄”,在军中威望很高。但在美国人看来,他最大的优点是:不懂政治。一个不懂政治的军事英雄,多好啊!听话,好控制。
于是,在当时盟军解放的法属北非,一场围绕着法国未来领导权的“双雄会”,就这么拉开了序幕。这可不是简单的两个人掰手腕,这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条,是戴高乐代表的,追求法兰西彻底独立、民族复兴、谁也别想对我指手画脚的“硬汉路线”;另一条,是吉罗代表的,更愿意听从美国安排、与盟军战略紧密捆绑的“亲美路线”。
戴高乐心里跟明镜似的,要想干掉有美国这个“超级外援”撑腰的吉罗,光靠在伦敦和阿尔及尔跟盟友磨嘴皮子,是远远不够的。他真正的力量,他合法性的根源,必须来自一个地方——被德国占领的法国本土,来自那些在德军铁蹄下,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战斗的抵抗组织。
可当时法国的抵抗运动,那叫一个乱。简直就是山头林立,各自为战。有搞情报的,有搞破坏的,有救助盟军飞行员的,还有印传单、搞宣传、组织群众的。这些组织,派系林立,互相之间谁也不服谁,有的直接听英国军情六处的,有的听美国战略情报局的,乱成了一锅粥。
要把这锅粥,拧成一股绳,统一在自己的旗帜下,戴高乐需要一个能力挽狂澜的使者。
穆兰,是法国历史上一个传奇人物,他本来是个省长,文官出身,却有着军人般的胆识和钢铁般的意志。1942年到1943年,戴高乐把他像一枚最重要的棋子,秘密空投回了法国。穆兰冒着随时可能被盖世太保抓住并处死的巨大风险,在法国境内秘密穿梭,像个不知疲倦的“粘合剂”,一个一个地去拜访那些桀骜不驯的抵抗运动领袖。
“哥儿几个,别自己单干了,咱们得团结起来,劲儿往一处使啊!”
“光打游击不行,咱们得有个统一的政治纲领,得让全世界知道,我们法国人,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谁能代表这个未来?当然是远在伦敦,唯一一个从一开始就举起反抗大旗的戴高乐将军!”
经过无数次艰苦卓绝的谈判和斡旋,穆兰,这个伟大的信使,奇迹般地成功了。他把那些互相猜忌、矛盾重重的抵抗运动领袖们,都说服了。大家同意搁置分歧,共同组建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全国抵抗委员会(r)。
更重要的是,这个新成立的委员会,向全世界公开发表声明,公开承认:夏尔·戴高乐将军,是法国抵抗运动唯一的政治领袖。,k-a′k.a-x`s.w^.!c+o.m,
这一招,简直是釜底抽薪,一剑封喉!
它瞬间改变了戴高乐和吉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