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171章 巴黎烧了吗

第171章 巴黎烧了吗

之间的力量对比。它给了戴高乐一种吉罗永远也无法拥有的东西——来自法国本土、来自那些正在流血牺牲的人民的直接授权。

这一下,戴高乐的腰杆子,彻底硬了。他不再仅仅是盟军电台里那个“伦敦之声”,他成了整个法兰西抵抗运动的化身,是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象征。

手握全国抵抗委员会这张王牌,戴高乐班师回朝,返回了设在阿尔及尔的权力中心——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一开始是戴高乐和吉罗当联合主席,说白了就是盟军搞出来的一个平衡产物。

但此时的戴高乐,早已今非昔比。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对吉罗将军来说,就有点残酷了。政治斗争这玩意儿,吉罗一个纯粹的军人,哪里是戴高乐这个政治老手的对手。戴高乐利用自己在委员会里的崇高威望和来自国内的坚定支持,开始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政治操作,系统性地、一步一步地把吉罗的权力给架空了。

吉罗很快就发现,自己虽然还是个五星上将,但在委员会里,基本上已经被排挤出了核心决策圈,成了个光杆司令。最终,在内无根基(国内抵抗组织不认他)、外援动摇(美国人看他实在扶不起来,也懒得再使劲了)的情况下,吉罗将军被迫黯然辞职。

戴高乐,终于将所有权力,集于一身。他立刻把“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自己当主席。至此,他已经为自己登上解放后法国最高权力宝座,铺平了所有的道路。

这场权力斗争的结局,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戴高乐能当上法国老大,不是因为罗斯福或者丘吉尔喜欢他——恰恰相反,这俩人经常被他气得跳脚——而是因为,他赢得了一场更重要的战争:对法兰西人心的征服。他比谁都明白,真正的权力,不是来自盟军总部的任命书,而是来自自己国家土地上,那些流血牺牲者的拥护。

吉罗呢,虽然有美国人撑腰,但他始终是个“空降兵”,是个外部强加的候选人。而戴高乐,通过一场高风险的秘密政治行动,证明了自己,才是法兰西在危难时刻,唯一的、真正的选择。

说到这儿,咱们稍微跑个题。也正是因为戴高乐这种“老子天下第一,谁也别想控制我”的性格,战后他领导的法国,跟美国的关系那叫一个差。在冷战最紧张的时候,他直接宣布法国退出北约的军事一体化指挥体系,还把北约总部从巴黎给赶到了布鲁塞尔,搞得美国人灰头土脸。他拒绝躲在美国的“核保护伞”下面,非要自己搞原子弹,说“强国就要有强国的武器”。他还公开指责美国打越南战争,到处给美国人拆台……当然了,这都是后话,说回1944年的巴黎。

1944年8月,当盟军的南北两路大军,像两把巨大的钳子,向巴黎合拢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这座“光之城”。

解放巴黎,不仅意味着解放法国的首都,更是一场精神上的胜利。

然而,在遥远的东普鲁士“狼穴”,刚刚躲过720刺杀的阿道夫·希特勒,正处于一种末日般的癫狂状态。诺曼底前线的惨败,让他暴跳如雷。他绝不允许巴黎,这座象征着欧洲文明的城市,完好无损地落入盟军之手。

8月7日,他任命了一位将军,前往巴黎担任军事总督。,名叫迪特里希·冯·肖尔蒂茨,一个以冷酷、高效、坚决执行命令而闻名的普鲁士军人。

希特勒选他,目的再明确不过了。肖尔蒂茨在东线战场上,以执行“焦土政策”而闻名。希特勒相信,他是执行自己那套疯狂意志的完美工具。

在任命肖尔蒂茨的时候,希特勒给了他一道明确得不能再明确、也恐怖得不能再恐怖的命令,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通过电报,反复地、神经质地强调:

“这座城市,绝不能落入敌手,与其这样,不如让它成为一片废墟!”

巴黎所有的桥梁,必须被炸毁;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所有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都必须被付之一炬。!薪+顽*夲′神′戦~ !追,醉*新′蟑.洁^

希特勒那句充满魔咒般的质问——“brennt paris?”(巴黎在燃烧吗?)——从此,就像一片乌云,沉甸甸地压在了这座城市的上空。

四方博弈:一场拯救巴黎的生死豪赌

当肖尔蒂茨将军抵达巴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