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们说到,巴黎上空的钟声为自由而鸣响,戴高乐衣锦还乡,法兰西在经历了四年的屈辱后,终于迎来了重生。!g+u+g+e\y/u_e!d?u·.?c.o?m·西线战场上,盟军高歌猛进,似乎通往柏林的道路已经是一片坦途。
但是,今天咱们得先把视线,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暂时挪开一下。我们要讲一场名气不大,但作用却至关重要的登陆战。这场登陆,就像是一场巨星演唱会里那个才华横溢、但总被人忽略的暖场乐队。那位巨星,当然就是大名鼎鼎的诺曼底登陆。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暖场乐队”,它的代号,叫“龙骑兵行动”——盟军在法国南部的登陆。
可能很多朋友都没怎么听说过法国南部登陆,这不奇怪。实在是诺曼底登陆的光环太耀眼了,就像太阳一样,把旁边所有的星星都给盖过去了。但如果你以为南法登陆只是个可有可无的“小插曲”,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咱们得先回到1944年的夏天。6月6号,盟军成功登陆诺曼底,这只是开了个头。接下来,盟军就一头扎进了诺曼底地区那臭名昭着的“树篱墙”地带。
这鬼地方,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防御阵地。到处都是一人多高的、由土堆和盘根错节的灌木组成的树篱,把整个地区分割成无数个小方格。盟军的坦克在这种地方施展不开,步兵走两步就可能撞上德军的机枪阵地。推进异常艰难,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更要命的问题,在后方。
到1944年8月底,登陆法国的盟军部队,总数已经超过了200万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两百万张嘴要吃饭,上万辆坦克和卡车要喝油,无数门大炮要喂炮弹。这每天的消耗量,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可盟军的后勤补给,却出了大问题。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全世界最大的餐厅,生意火爆,结果回头一看,发现后厨只有一个水龙头和一个小煤球炉子,根本供不上啊!
盟军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攻占了法国北部的深水大港——瑟堡港,但德国人在撤退前,把港口设施给炸了个稀巴烂,修复需要很长时间。而盟军自己搭建的那个临时的“桑葚”人工港,吞吐能力又极其有限,在大风暴里还坏了一个。
后勤,这个战争的“血液”,眼看就要供应不上了。前线的巴顿将军急得跳脚,他的坦克因为没油,好几次都只能停在路边晒太阳。这个巨大的战略瓶颈,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死死地掐住了盟军的喉咙,再不解决,整个西线战局,都有可能陷入停滞。
正是在这种火烧眉毛的背景下,那个曾经因为资源不足而被一再推迟的“南法登陆计划”,一下子,就从一个次要的选项,变成了一剂救命的良药。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推手——咱们的老熟人,戴高乐将军。
对于戴高乐来说,解放法国,必须要有法国军队唱主角。这是重塑法兰西民族荣誉和确立他临时政府合法性的关键一步。所以,他也是这项计划最积极的推动者。
于是,在军事必要性和政治意志的双重驱动下,盟军联合参谋部终于拍了板。就在这时丘吉尔还在那儿念念不忘他的“巴尔干登陆”计划(他总想从“欧洲柔软的下腹部”插进去),但这时候,已经没人听他的了。
1944年8月1日,南法登陆计划被正式命名为——“龙骑兵行动”,登陆日,定在了8月15日。
“龙骑兵行动”的目标,简单粗暴,但至关重要:以最快的速度,夺取法国地中海沿岸的两个重要深水港——土伦和马赛。 只要拿下这两个港口,就等于为盟军在欧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从南方直通内陆的后勤大动脉。
1944年8月15日凌晨,“龙骑兵”出动了。
行动以大规模的空降拉开序幕,盟军的伞兵,像撒豆子一样,被精准地投放到德军后方的内陆要地,切断他们的增援路线。?[2?μ8¥看:书ˉ×|网e? ?无?′错@?内\容?\
几个小时后,在海面上由战列舰、巡洋舰和航空母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开始对普罗旺斯海岸,进行毁灭性的炮击和轰炸。美国第六集团军群司令亚历山大·帕奇将军指挥的主力部队,开始抢滩登陆。
和诺曼底登陆时那种尸山血海的惨烈景象完全不同,“龙骑兵行动”的登陆过程,顺利得让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