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们说到,盟军在法国南部搞了一场漂亮的“龙骑兵行动”,开辟了第二条后勤大动脉,和从诺曼底南下的友军胜利会师,像拉上一条巨大的拉链,把整个法国都给解放了。,咸?鱼\墈¨书,徃? /勉?肺\跃,毒+但我们也强调了。而在东线。在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和他的元帅们经过深思熟虑,放弃了其他几个诱人但风险巨大的方案,最终将宝押在了一个代号“巴格拉季昂”的计划上——在白俄罗斯,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准备一顿史无前例的“饺子宴”。
1944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三周年纪念日。这一天,苏军在整个白俄罗斯前线,发动了全线范围的试探性进攻,像一个拳击手,在正式出拳前,用刺拳不断地骚扰和试探对手的防御。
德国人还以为,这只是苏军夏季惯例的、小规模的骚扰。然而,他们不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那短暂而令人窒息的宁静。
真正的地狱,在次日,也就是6月23日的凌晨,降临了。
毫无征兆地,成千上万门苏联大炮,同时发出了怒吼。在苏军选定的几个主攻突破地段上,火炮的密度,达到了每公里正面150到200门之多!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隔五米,就有一门大炮。
那已经不是炮击了,那是用钢铁和烈焰,把整个地平线,犁了一遍又一遍。天空被映得血红,大地在剧烈地颤抖,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连成了一片,仿佛是世界末日的交响乐。
德军前沿阵地的士兵,在睡梦中,就被撕成了碎片。幸存者,也被这毁天灭地的景象,给震得精神失常。
更可怕的是,苏联人这次,还玩了个新花样,一种被称为“双重滚动弹幕”的战术。
咱们用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一下。它就像两层海啸。第一层巨浪,直接拍碎你家的大门,也就是德军的最前沿战壕。紧跟着,第二层更高的巨浪,直接越过你家院子,把你家房子,也就是德军的纵深防御阵地、炮兵阵地和后方指挥部,给整个掀了。
这一招,歹毒无比。它让你前无所守,后无所退,整个防御体系,在进攻开始前,就已经被彻底打残、打瘫痪了。
南北铁钳:维捷布斯克与博布鲁伊斯克的杰作
当炮火延伸后,苏联的步兵和坦克,像潮水般,涌向了德军那已经千疮百孔的防线。
在战线的北翼,苏军巧妙地绕过了被希特勒下令死守的“堡垒”城市——维捷布斯克,从它的南北两侧,像两把锋利的钳子,狠狠地插了进去。仅仅两天,到6月25日,德军第53军的5个师,约3万多人,就被死死地合围在了维捷布斯克附近。又过了两天,这支部队,被全数歼灭。
而在南翼,咱们上一章提到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则上演了整场战役第一阶段,最为精彩绝伦的一幕。*5*k?a_n+s¨h¢u~.^c?o^m~
他坚决地执行了自己当初在斯大林面前,力争来的那个“双重钳形攻击”计划。他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兵分两路,像两支铁拳,一南一北,同时出击。他们大胆地,从德军认为根本无法通过的普里皮亚季大沼泽地带,硬生生地趟了过去。
德国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根本无法想象,苏联的坦克和重炮,是怎么穿过这片泥泞的死亡之地的。
到6月27日,罗科索夫斯基的南北两支铁拳,在博布鲁伊斯克以东地区,成功地握在了一起。德国第9集团军的主力,约7万多人,被死死地摁在了这个“博布鲁伊斯克大锅”里。
被围的德军,成了瓮中之鳖。天上是苏联飞机像下冰雹一样扔炸弹,地上是四面八方涌来的红军坦克和步兵。经过两天的围歼,这7万德军,全军覆没。
凭借这一辉煌的、教科书般的围歼战,1944年6月29日,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被斯大林亲自授予了苏联元帅军衔。这是他应得的荣耀。
短短一个星期,德军在南北两翼的防御,就被彻底砸碎。苏军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在这场战役中,发挥到了极致。
它已经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靠人海战术的简单平推了。它是一场高度复杂的、多兵种协同的立体战争。从后方游击队的破袭,到开战时惊天动地的炮火准备,再到工兵用特种扫雷坦克,在关键地段硬生生“啃”出一条通道,以及步兵和坦克部队的高效协同。
它的精髓在于:先用手术刀(炮兵),在敌人坚固的防线上,精准地切开一个口子。然后,立刻把全部的机动力量(坦克集团军),像高压水枪一样,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