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回咱们说到,纳粹德国的小弟们上演了一场“树倒猢狲散”的跳船大戏。/x·1·9?9-t^x′t+.+c,o_m¨今天,咱们就把镜头从欧洲的废墟,转向烟波浩渺的太平洋战场。
1944年年中,太平洋战争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想当初,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横扫东南亚,打得美军节节败退,何其嚣张。但现在,风水轮流转了。随着美军在广阔的太平洋上,像下跳棋一样,一个岛一个岛地攻克,战线已经步步紧逼,直接推到了日本的家门口。
更要命的是,美军的新式大杀器——b-29“超级空中堡垒”远程轰炸机,已经能够从新占领的马里亚纳群岛起飞,直接威胁到日本本土。小日本也是彻底的倒了霉了,想当年在中国有多嚣张,现在就有多惨,东京的权贵们,现在一抬头,就能看到美军的飞机在头顶盘旋,随时可能扔下炸弹。战争的天平,已经彻底倒向了美国一边。
在这关键时刻,美国海陆军的大佬们,为了下一步该怎么走,又开始吵了起来。两条主要的战略路线摆在了桌面上:
路线一:“麦天皇”的承诺——光复菲律宾
提出这条路线的,是那位大名鼎鼎、喜欢叼着玉米芯烟斗、极具个人魅力的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
麦克阿瑟的方案是:咱们应该先去解放被日本人占领的菲律宾,然后再一步步攻占琉球群岛,最后直捣黄龙,进攻日本本土。
他的理由,与其说是军事上的,不如说是政治和道义上的。
道义责任: 菲律宾曾经是美国的殖民地,老美对菲律宾人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942年,美军在菲律宾兵败如山倒,麦克阿瑟仓皇撤离时,曾对着全世界撂下了一句狠话:“我一定会回来的!” 这句话已经成了他的个人标签。现在,如果绕过菲律宾不去救他们,那他麦克阿瑟的脸往哪儿搁?美国的国家信誉何在?
政治影响: 他警告说,如果美国人真的绕过菲律宾,那就正好验证了日本人的政治宣传——“看吧,白人终究会抛弃你们这些有色人种盟友的!” 这将极大地损害美国在整个远东地区的威信。
路线二:“舰队派”的捷径——直取台湾
提出这条路线的,是性格更为沉稳、务实的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
尼米兹的方案是:别去菲律宾那个大泥潭里费劲了。咱们应该发挥海军的优势,从中太平洋直接杀过去,跳过菲律宾,改攻台湾。
他的理由,是纯粹的军事和战略逻辑。
战略价值: 台湾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拿下了台湾,就等于拿到了一个不沉的航空母舰,可以以此为基地,轰炸中国沿海和日本本土。
掐断命脉: 更关键的是,拿下台湾,就等于用一把大剪刀,彻底剪断了日本从东南亚(印尼、马来亚等地)获取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的生命线。日本本土的战争机器,没了这些输血,很快就会瘫痪。这能大大缩短战争的进程。
两种方案,各有各的道理。一个是政治仗,一个是军事仗。一个是兑现承诺,一个是追求效率。
珍珠港的最后拍板
为了解决这个争端,1944年7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亲自飞到夏威夷珍珠港,当起了“和事佬”,要当面听取这两位前线大佬的陈述。
会上,尼米兹拿出了详尽的计划、图表和数据,冷静地阐述了攻打台湾在战略上的种种优势。而麦克阿瑟呢,则几乎是即兴发挥,他没有图表,只有激情。他慷慨陈词,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解放菲律宾的道义责任和政治必要性,甚至不惜声称,绕过菲律宾将是“军事和政治上的双重灾难”,美国必须“不惜牺牲美国将士的鲜血”来履行对菲律宾人民的承诺。
最终,作为一位深谙政治的总统,罗斯福被麦克阿瑟的“情怀”打动了。他做出了决定:支持麦克阿瑟,下一站,菲律宾!
但是,作为折中,罗斯福也采纳了尼米兹的一部分意见。在登陆菲律宾之前,中太平洋的部队需要先扫清侧翼的威胁。具体来说,就是要先攻取菲律宾以东的帕劳群岛,拿下那里的机场,以确保麦克阿瑟在进攻菲律宾时,右边的翅膀是安全的。
就这样,一个名叫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