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寒风裹挟着细雪扑打在靖远城的城墙之上。′精!武¢小?说*网~ ?更·新+最_全,
萧牧负手立于粮仓前,目光冰冷地扫视着眼前这一堆破败的木箱。
他身侧站着赵德昌、霍去病、卫青与诸葛亮,四人神色各异,却都透着一丝凝重。
“你说库存虚报近半?”萧牧声音不大,但字字如铁。
赵德昌咽了口唾沫,低头道:“属下亲自清点三次,确认无误……战前上报兵部的粮食储备是三万石,实际存仓仅有一万四千石。”
萧牧脸色愈发阴沉。
黑水河一战虽胜,但镇北军伤亡不小,士卒急需休整,如今正是最需补给之时。
结果朝廷不仅没有及时拨粮,反而还虚报储备——这不是失误,是蓄意!
“可曾问过户部派来的监管官员?”诸葛亮轻摇羽扇,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
“问过了。”赵德昌咬牙道,“那厮支支吾吾,说兵部调拨的粮食还没到,让我们再等等。”
“等?等士兵饿死?”霍去病冷哼一声,
“此事蹊跷。”卫青皱眉开口,“黑水河之战大胜,按理朝廷应当嘉奖边军,至少也要保证军需充足。为何反常至此?”
萧牧沉默片刻,缓缓吐出一口白气:“吕雄动的手脚。”
众人皆是一震。
诸葛亮点头附和:“以卑职之见,这绝非一时疏漏,而是有人有意为之。′w¨o!d^e?b~o-o!k/s_._c_o/m*目的,恐怕是想逼迫王爷主动退让,甚至……引发军变。”
萧牧心中冷笑。
穿越至今,他早已不是那个初来乍到的书生皇子。
他知道,在这个权谋交织的世界里,没有无缘无故的胜利,也没有平白无故的打压。
一场胜利之后,必然会引来更猛烈的风暴。
“查。”他淡淡吐出一字。
“从粮道账册入手,我要知道每一笔进出记录的来源与去向。”
“诺!”赵德昌领命而去。
翌日清晨,王府书房内。
账册堆积如山,萧牧披衣伏案,双目微眯地翻阅着一份份粮草运输记录。
身旁,诸葛亮执笔批注,将可疑之处一一圈出。
“果然不出所料。”诸葛亮轻声道,“兵部确有拨粮批文,但运粮队伍迟迟未发,且负责监运的官员名叫张铭,乃是兵部尚书周文远的心腹。”
“看来是周文远授意压粮。”萧牧冷笑道,“吕雄那边,怕是早就在等着看我这边自乱阵脚。”
“若真是如此,那他们小看了殿下。”诸葛亮微微一笑,“也低估了镇北军的忠诚。”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名亲卫闯入:“殿下!军中已开始议论纷纷,有士兵不满口粮削减,更有甚者煽动军心……”
“谁带头?”萧牧不怒反笑。¨b/x/k\a~n.s`h*u_.¨c.o\m.
“是飞鹰营的一个伍长,叫李二狗。”
“霍去病呢?”萧牧问。
“已当场斩杀李二狗,并下令全营整队训话。”
“嗯。”萧牧点点头,“做得好。”
但他心里明白,这只是表面的镇压,真正的问题在于人心动摇。
一个李二狗死了,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
果然,不多时,霍去病便踏雪而归,神情冷峻:“殿下,末将已经处置带头之人,但军中怨气未消。有些新兵已经开始质疑我们的处境……打了胜仗反倒要挨饿,这是何道理?”
萧牧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白雪皑皑的校场,良久才开口:“将士们忠心为国,岂能让他们饿着肚子守边疆?此番粮草延误,背后必有奸臣作祟。若不尽早查明,恐会酿成大祸。”
他转身看向诸葛亮:“先生,你觉得该如何应对?”
诸葛亮轻摇羽扇,眼中光芒一闪:“当务之急,是稳住军心。否则即便真相大白,也将错失先机。”
萧牧点头,沉声道:“那就请卫将军出面巡视各营,以他的威望安抚众军。”
“此外,我也该写封信了。”他顿了顿,眼中锋芒毕露,“一封直抵京城,质问兵部为何拖延军需——措辞,不能太温和。”
屋外风雪未止,屋内烛火跳跃。
一道新的风暴,正在酝酿。靖远城,寒风凛冽,雪覆边关。
萧牧立于王府书房窗前,目光沉静如水。
案上那封亲笔信墨迹未干,字字铿锵,直指兵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