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普鲁士用金钱在国外征募士兵比起以后德国诸侯贩卖人口还是要文明得多。·如\文?网′ !耕,欣*最,全′腓特烈·威廉出于嗜好,高价收购优良品种的高个子人,而诸侯们却把自己的子民成千上万地卖给英国。这些诸侯们的所作所为,并不亚于那些专事捕捉苏丹和阿比西尼亚人的奴隶贩子。普鲁士国王和他们相比,可以说只是动物园主而已。
当时英国正在和美国殖民者打仗,缺乏兵源,他们从德国诸侯手中收购了成千上万人。每个士兵公开价格是七到八镑,实际上要高得多。这些人像牲口似的被赶往市场,身体太弱的还卖不出去。交易做成后,一位黑森州或不伦瑞克州公爵就给英国商人送上一枚钻戒。那些没有逃脱统治者之手并因而成为奴隶的人,在战争结束之前,再也不能回到家乡,以免他们的真情传出去而引起抗议。他们在国外经常受骗,他们的饷银有一半落入到诸侯的腰包中去。
有人会说,这些荒唐的现象是时代的产物。不对,即使在那个时候,任何其他国家也没有类似的现象。德国人的暴行发生在人权已在法国和美国得到充分承认的时代,在文明的白种人国家中是少见的。¢小^税!C`M`S_ .蕪′错¨内~容-在全世界也只有德国人能忍受这一切而不起来反抗。想一想德国人这种服从性,今天的观察家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国家今天遭受着的是何种命运!
甚至这位严厉的丘八之王也无法对付容克地主,他们高官厚禄,疲疲沓沓,国王对这批容克地主很不满意,往往起用普通的有才干的人取代他们,但最后国王还是没有能占上风。容克地主拒付税款,妨碍贯彻行政措施,抵制国王的权力,就像今天党派所起的作用一样。
在容克地主面前,普鲁士国家停滞不前,因为和地主任命牧师一样,地方官只承认容克地主是农民的奴隶主。希望农民地位有所提高的国王,无法看到易北河东岸一大片土豆地里、一排排土房子里农民的真实生活。在那里,庄园主容克地主说什么,农民就得干什么。确实这位固执的丘八之王为了扩建两个兵团,甚至将古老的封地权利卖给他父亲的近臣以筹措军费。因为买武器,制军服鞋帽都需要钱,因为这一切都需要国内生产,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又要提倡军人的精神。当年普鲁士人的目的、手段和服从性和今天一样。
当普鲁士国王最后建立了一支8.3万人的军队,超过所有其他德国诸侯并赶上奥地利时,全欧洲都奇怪为什么他不出击。′兰?兰_闻.血. ?埂/薪?最-全.这位国王对政治不太感兴趣。他的唯一兴趣是维持一支军队和实行统治。就像一位家庭主妇抚养一群孩子,家中井井有条,纪律严格,但从不让他们出去胡闹。这位国王甚至逃避出席自己女儿和一个英国人的结婚典礼,他太害怕面对一群受过高等教育有教养的夫人和绅士们。他为了维护声威赫赫的专制统治,只是关心兵营以内的事,至于战略和外交,他毫无信心。腓特烈·威廉不同于他的祖父,是他建立了军队,却从来没有动用这支军队。在维也纳皇宫里,关于这位“一直舞刀弄枪,却从不拨动扳机”的人,有很多笑话。
那么他的接班人的迫切愿望又是什么呢?拨动扳机!
进入腓特烈时期——进入玛丽亚·特蕾西亚时期——一位年轻的皇后——她的气质——她的智慧——七年战争
不论儿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一定会起来反抗奉行专制主义的父亲。世界上的同情心总是倾向于把事情办得好一些的王储。在腓特烈·威廉一世和他儿子的问题上,后人也站在王储的一边,认为后者代表的是反对他父亲野蛮主义的新文化。但是具有天赋的青年人,即使充满斗争的精神和满腔热血也未必人人都能成为英雄。林肯在美国历史上取得一定的地位,是由于他具有深刻的思想,激发他向伟大的目标奋勇前进。腓特烈大帝既无崇高的思想,也没有伟大的目标,不过从他的身上可以反映出德国人的性格。
腓特烈大帝(1740—1786年在位),这位王储确实有点像父王经常责备他那样“太娇气”,他好动,不听话,顽固地反对一切他父亲为他安排的事情。他借债,追逐女人,爱好音乐,厌恶军人生活,他的性格更像法国人,与普鲁士人的迟钝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留恋豪华富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