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切追求进步的人一样,他宣称他从不爱争权夺利,甚至在和伏尔泰通信中也按照当时的风尚,以标榜自己有着法国式容忍的美德。-0?0?小¢税?旺. ′埂·鑫¢罪/全?他身为王储,写小册子反对擅长阴谋诡计不择手段的马基雅弗利,他的文章中充满着道德箴言,偶尔也向自己的朋友透露他最讨厌打仗。只有在吃了败仗后他才拔剑杀敌。他没有大选帝侯、欧根亲王或拿破仑那种战争热情。骑马、击剑、射击都会使他想起父亲的严格纪律,这一切都与他的本性格格不入,但是他却写道:“我喜欢战争,因为它能带来荣誉。”
当他28岁登基未及数月,他按照德国旧传统,声称西里西亚为德国所有,挑起一场战争,反对哈布斯堡。德国经历了两代皇帝盛世后,传到这位继承人手中,已是殷实富足的国家。他利用这个珍贵的时机冒险,此时此刻,他如果充分表现自己在政治上的聪明才智,无疑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果他犹豫不决,也将遭人轻视,因此他在战场上要表现出比他父亲还勇敢。他在给自己朋友的一封信中说,“我正处于血气方刚之年,我追求荣誉。-2`8+墈_书!王/ !哽,辛.蕞^筷*真的,我对你是无所不言的!我好奇,一句话,一种潜在的本能折磨得我昼夜不宁。我希望我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出现在历史书上,这是一种多么大的满足啊!它引诱我去做一切”。
玛丽亚·特蕾西亚肖像
1745年玛丽亚·特蕾西亚的肖像画。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王(1717—1780)为查理六世之女,奥地利女大公,1740年起继任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女王。她的丈夫——弗朗茨一世于1765年继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她的长子约瑟夫二世于1765年继承父亲之位。她的一个女儿玛丽·安托瓦内特于1770年嫁给了后来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一位战士的避难所
在漫长的统治时期内,腓特烈大帝曾有过许多住所,但只有在小无忧宫的音乐房间中,他才最终找到了一处避风港。小无忧宫位于波茨坦附近,于1747年根据腓特烈大帝的设计修建而成。在此地,他与朋友们及雇佣的音乐家纵情于音乐的海洋之中。·丸?夲~鰰,颤¢ ¨冕′费.阅_黩?
这段话足以引起人们对他的讥讽,但终究不失为一份极妙的自供状。这段话对研究腓特烈的动机具有巨大的意义。半个世纪以来,自从腓特烈打了第一次战争以后,一直在这个动机的驱使下,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我们可以通过这段话看到这个人毫无责任感,他可以在未受到外来压迫,没有任何目的的情况下,就恣意破坏一个民族的生活。
腓特烈侵犯的是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1740—1780年在位)统治的国家。她与腓特烈同时登基,比腓特烈年轻5岁。我们可以从她的画像上那充满笑容的眼神中看出,她的性格和腓特烈刚好完全相反。腓特烈的脑袋缺乏魅力,有着北德人的影响,而玛丽亚·特蕾西亚雍容华贵,明眸皓齿,是典型的维也纳人。她的一切都是天赋的,诚挚而又富有远见,她从不欺骗一个人,但却具有治世的天才。而腓特烈深谋熟虑,的确聪明过人,但自私自利,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以此来为他的目的服务而欺骗所有的人。玛丽亚·特蕾西亚热情而又冷静,她像母亲一样把自己贡献给人民,她将责任感和天性融合在一起,她甚至为了提高自己丈夫的地位而不怕犯错误。而他,这位腓特烈却厌恶工作,对生活缺乏热情,讨厌百姓,为自己下属做些事也仅仅是出于当主子的责任感而已。玛丽亚·特蕾西亚迥然不同,她卓有成效,就在她为控制这个伟大帝国局面的23年斗争中,为自己的丈夫生下了16个孩子。而腓特烈体衰力竭,未能生下一子半女。
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可以说玛丽亚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而腓特烈则是一个无神论者。她的性格是保守的,而他则是激进的。虽然她受到很多偏见的影响,仍然是她而不是他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她爱自己,而他心中的只是仇恨。腓特烈取得的成就远远比不上创业的祖先,而玛丽亚则超过了她的父辈。
在维也纳皇位上坐的是位女性而不是男性,这对她的敌人来说是个政治上的刺激。法国人和巴伐利亚人甚至不承认这位女继承人,腓特烈正需要这样一个借口彻底消灭哈布斯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