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年,七月十九日。~咸^鱼?看_书/惘. /首?发/
卯时正。
太极殿。
李承乾身穿玄色龙袍,高坐在龙椅上,平静的目光扫视着玉阶下的群臣。
“诸卿可有要事启奏?”李承乾问。
群臣没有回应。
李承乾也想着早点退朝,便准备开口说话。
然而,在他之前,群臣之中有一人走了出来。
李承乾定睛一望,是魏徵,嘴角一阵抽搐。
“臣有本奏。”魏徵肃穆着脸道。
“准。”李承乾道。
魏徵展开象牙笏板:“今有三事请陛下圣裁。”
“其一,今岁五月关中大旱,幸有常遇春将军北征所获百万牛羊,解了耕牛短缺之急。”他目光扫过户部尚书戚继光,“然江南战事未平,臣请预留三十万头专供关中冬耕。”
戚继光立即出列:“启禀陛下,剿灭河南道与河北道的五姓七望后,所得一百万石存粮,己按魏侍中所请,分二十万石于关中平粜。”他特意补充,“此事半月前己施行。”
殿中顿时响起赞叹之声。
杜如晦捋须微笑,作为尚书右仆射,他比谁都清楚这批粮食的来历——那些世家大族的粮仓,个个深逾十丈。
魏徵继续道:“其二,剑南道瘴疠之地,徐达将军军中己有三成士卒病倒。”他从袖中取出个药囊,“此乃太医署新配的避瘴丸,请陛下敕令工部日夜赶制。”
李靖突然咳嗽一声。
这位顾问部尚书拄着紫檀杖出列:“老臣补充一事。¢精,武′暁`税·枉, *吾?错?内*容,剑南羌人善治瘴毒,可令徐达就地招募。”
“准。”李承乾突然指向魏徵正展开的一幅《漕运图》,“第三件事可是要议这个?”
魏徵深深一揖:“陛下明鉴。臣请重修广通渠,疏浚漕运。剿灭清河崔氏时,在其密库发现隋朝漕渠图样,比现行水道节省三成里程。”
殿中顿时议论纷纷。
国子监司业杜依艺若有所思,他记得,这条隋炀帝修建的运河,正是导致前朝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就在此时,殿外传来急促脚步声。
兵部侍郎疾步入内:“江南捷报!岳飞将军己破扬州,获粮三十万石!”
李承乾起身离座,玄色龙袍掠过案上摊开的一份工匠名单,这是前几日由百骑送入长安的,为五姓七望的崔氏余孽所藏匿。“传旨:江南自今日起,所收复的地方免赋两年,剑南增设医营,广通渠即日动工。”他意味深长地看向魏徵:“就用崔氏藏匿的那份名单上的那些工匠。”
满朝哗然。
太极殿的朝会仍在继续。
李承乾刚宣布完旨意,殿外又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个传令兵满头大汗跑进来,跪地禀报:“陛下,洛阳急报!黄河水位暴涨,冲毁了三处堤坝。”
魏徵闻言立即上前一步:“陛下,此事刻不容缓。臣请立即调拨五万石粮食赈灾,并派工部侍郎高俅前往督办修堤。”
戚继光皱着眉头算了一下,出列道:“陛下,陛下内库的数十万石粮食几乎尽数运送到了前线,岳将军和徐将军取胜之期不定,如果就连这些粮食也耗尽,恐怕需要用到国库粮食。,w?d-s-h,u`c^h·e.n·g,.\c¢o/m~只是,国库存粮虽多,但既要准备供应前线,又要准备关中冬耕,再拨五万石恐怕......”
“从朕的内库拨。朕的内库还剩下一些。”李承乾打断他的话,“先拨三万石应急,再从江南新得的三十万石里调两万石补上。”
杜如晦突然咳嗽起来,李靖连忙扶住他。
这位老臣缓过气后说道:“老臣以为,可征调正在修广通渠的部分工匠先去修堤。黄河水患关乎数十万百姓性命,比漕运更为紧急。”
魏徵点头赞同:“杜仆射所言极是。臣还建议让附近驻军参与抢险,他们训练有素,行动迅速。”
李承乾正要点头,忽然殿外又跑进来一个侍卫:“报!长安西市发生骚乱,有商贩哄抬盐价,百姓抢购,己经打伤数人!”
戚继光脸色一变:“定是有人听说要改革盐政,趁机囤积居奇!”
这盐政改革,是李承乾之前提出来的改革策略,他希望盐的经营今后都收归国有。
但这改革盐政一事,也就之前朝议之时提了一嘴,还没有开始实施。
大唐之前实行的是“征税制”,允许民间自由产销,官府只收取盐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