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没写别的,只是告诉弘昭,“小弘昭是皇帝了,皇帝哭鼻子没威严啦,不过小弘昭在姑姑这里永远是小孩子,偷偷躲起来使劲的哭吧,哭过就不要伤心啦,姑姑只是回自己家了,不必担心,姑姑接下来说的话,你要记住,不懂没关系,记住就好了。·d+q·s-b¨o-o·k·.*c′o\m′”
“社会的发展从封建奴隶制、封建制到君主立宪制后,社会形态通常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进一步发展完善,或在一些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大清现在是封建制度阶段,根据你皇阿玛他们打下的基础,随着乾元朝的发展,会慢慢过渡到君主立宪制,所谓君主立宪制就是以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严格限制。君主通常是象征性的国家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主要承担礼仪性职责。”
“若有一天,后世子孙发现国家己经不适应皇帝一言堂时,当断则断,该放下手中的权利时,不要留恋,保住皇室地位即可。不论权利谁获得,皇室地位是不会动摇的。说不定,可保大清百世基业。若不明白也没关系,信的过姑姑的话,就一代代传下去吧。对于君主立宪制之后的社会形态,姑姑倾向于社会主义,毕竟,现在的基础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不过,到时候你们自己看着办吧。^x-i,n?d\x~s+.¨c_o\m′”
宁舒没有告别,将放在农场空间小屋里的园林挂上商城,标注所能标注的最大金额,留下信后毫不留恋的就结算任务去了。
弘昭看着宁舒留下的信,看着平日放宁舒家具的桌子空荡荡的,呼唤了几声没有人应,明白宁舒己经走了,看着宁舒留下的信,哭的不能自己。
伤心欲绝之后,他强忍着泪水,颤抖着手将信的后半段小心翼翼地抄写了一遍。每一个字都仿佛重若千斤,他一笔一划地写着,生怕写错一个字。
抄完之后,他仔细地将信纸叠好,如同珍视一件稀世珍宝一般,轻轻地放入一个精致的盒子里,然后把盒子放在了一个隐蔽的角落。
他怎么可能不相信姑姑呢?在他的心中,姑姑是世界上最好的人。皇阿玛也许并不了解这一点,但姑姑对他的关爱和照顾,却是他童年最温暖的回忆。
小时候,姑姑常常会给他讲各种各样的故事,那些奇妙的情节和生动的描述,让他沉浸其中,忘却了所有的烦恼。而当他遇到困难或者不开心的时候,姑姑总是会温柔地安慰他,给他鼓励和支持。*3~8\看.书\网· ¨免!费^阅\读¨
这些美好的回忆,如同夜空中的繁星,虽然微小却璀璨夺目,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姑姑特意叮嘱过不要告诉别人罢了。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他的眼中,皇额娘似乎并没有像姑姑那样关心他。皇额娘总是关注他学习的进展,询问他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技能。而姑姑则完全不同,她更在意的是他是否开心快乐,是否睡得安稳。
这种关心的差异让他对姑姑产生了特殊的情感。姑姑就像是他生活中的一束温暖阳光,给他带来无尽的关怀和安慰。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样好的姑姑最终还是离开了他。尽管心中充满了不舍和难过,但他明白,姑姑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
虽然姑姑己经离去,但他会将这份祝福深埋心底。他希望姑姑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幸福安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强面对。
弘昭的心情异常激动,他的思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无法抑制。在这股强烈的情感驱使下,他拿起笔,毫不犹豫地写下了一封册封宁舒为护国大长公主的圣旨。
这封圣旨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文书,它承载着弘昭对宁舒的敬重和感激之情。在他的心中,宁舒的功绩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她的眼界和智慧让国家得以安定,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当弘昭站在高台上,面对着众人宣读祭文时,他的声音充满了威严和庄重。然而,就在祭文即将结束之际,他突然停顿了一下,然后从怀中取出了那封早己准备好的圣旨。
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弘昭手中的圣旨上,他们不知道这道圣旨的内容是什么,但从弘昭的表情和动作中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弘昭深吸一口气,展开圣旨,用他那洪亮而清晰的声音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宁舒,因其卓越的功绩和对国家的无私奉献,特封为护国大长公主,赐金印紫绶,享无上尊荣。此旨,钦此!”
弘昭的声音在广场上回荡,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