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二期工程的建设在“盘龙峪牌优质水泥”的助力下,进展顺利;兵工厂的各项军火生产和技术攻关,也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咸/鱼`墈,书_徃· \勉′费′阅′毒\
而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盘龙峪兵工厂的另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业——“盘龙峪技术夜校”,也迎来了它创办以来的第一个丰收的时刻。
经过了近两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锻炼,盘龙峪技术夜校的第一批学员,终于要“毕业”了!
这批学员,总共有三十余人,他们大多是兵工厂各个生产岗位上的青年骨干和技术能手,其中就包括了像李二牛、张嘎这样在莫兴华的悉心培养下迅速成长起来的“得意弟子”。
他们在加入夜校之前,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还是半文盲,对于机械原理、材料科学等专业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但在过去的两年里,他们白天在车间辛勤劳动,晚上则克服疲劳,坚持来到夜校,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和技术知识。
在苏婉的耐心教导下,他们逐渐扫除了文盲,掌握了基本的读写算能力;在莫兴华深入浅出的讲解下,他们初步了解了机械制图、金属材料、热处理、以及各种机床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在王大锤等老师傅的言传身教下,他们也学习和继承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巧。
如今,这些昔日的“门外汉”,己经成长为一批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一些生产技术问题的“土专家”和“多面手”!
他们是盘龙峪兵工厂的骄傲,更是根据地军工事业未来的希望!
为了表彰这些学员们的刻苦努力和取得的优异成绩,也为了进一步激发全厂员工学习技术、钻研业务的热情,兵工厂决定,为这批“毕业生”举行一次简朴而隆重的“毕业典礼”。·兰_兰·蚊!穴! ?无·错¨内-容-
典礼的地点,就设在水电站二期工程的工地上——那座即将完工的、更为宽敞和坚固的拦河坝的坝顶。
选择这里,既是为了节省兵工厂内部有限的场地,更是为了让学员们亲眼见证自己参与建设的宏伟工程,感受劳动的光荣和创造的喜悦。
典礼当天,阳光明媚,惠风和畅。坝顶上彩旗招展(虽然依旧是简单的红布旗,但数量比以往多了不少),人头攒动。
兵工厂的全体员工,以及附近村庄闻讯赶来的父老乡亲,都聚集在这里,共同分享这份特殊的喜悦。根据地旅部和分区的领导同志,也特意派代表前来祝贺。
莫兴华和苏婉并肩站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看着台下那些身着崭新(虽然也是土布的)工作服、胸前佩戴着大红花、脸上洋溢着自豪笑容的“毕业生”们,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感慨。
典礼在雄壮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歌声中开始(盘龙峪技术夜校在某种程度上也借鉴了抗大的办学模式和革命精神)。
首先,由苏婉代表夜校的教员们,对本期学员的学习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
她回顾了夜校创办两年来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几张课桌、一块黑板,到如今拥有了相对固定的教室(虽然还是窑洞)、初步的教材和教具;从学员们最初的羞涩和胆怯,到如今的自信和从容。
她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讲述了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刻苦钻研的感人故事,也肯定了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积极进行技术革新的突出表现。
“同志们,同学们!”苏婉的声音清脆而甜美,充满了激情,“两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你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证明了我们根据地的工人阶级,不仅能够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更能够拿起笔杆和图纸,掌握科学技术,建设我们美好的未来!你们是盘龙峪的骄傲,是根据地的希望!我为你们感到无比的自豪!”
苏婉的讲话,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求-书¨帮~ \冕.肺+粤~渎`那些曾经在课堂上因为回答不上问题而脸红的学员们,此刻都挺首了腰杆,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紧接着,便是最激动人心的“颁发毕业证书”环节。
由于条件简陋,兵工厂无法印制像样的毕业证书。
莫兴华便亲自动手,用根据地自产的土纸,为每一位合格的“毕业生”精心绘制了一份特殊的“毕业凭证”。
凭证上,不仅有学员的姓名、学习科目和成绩评定,还有莫兴华亲笔书写的勉励赠言,以及兵工厂和夜校的红色印章。
这份看似简陋的“毕业凭证”,却凝聚了莫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