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同一首歌,一直听到手机没电,别人觉得会听得心烦意乱,而我却经常这么干。我是不觉得无聊的,而有的人受不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喜欢看一本书,一直看,看了五六十遍,也许真的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高中开始,我就开始看网络小说,看了十几年了。高中那会儿,就觉得看小说不过瘾,因为别人写的小说总是不能让我舒服。比如写手的价值观,还有文笔,还有小说的情节,有的小说写得一穷二白,如同流水账,我一眼看过去就觉得想吐。有的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我觉得侮辱人的智商,既不合乎情,更不靠边理,完全是一个人的意淫,瞎逼逼。
当然也有的小说写得宛如黄河走东海,一去千里,让人欲罢不能,就这么一直看下去。窃以为,现在的大多数网络小说都太长了,长了就难免觉得水,失去了新意,对结构上也是谋杀。闲得拖沓,难成精品。再优秀的网络小说,也很难让人有去看第二遍的心情。
当然,我一个连套路文都写不清楚的小白,是没有多大资格在这里指点江山的。不过,这种看法却是真实存在的。
就像现在写随笔,我是很放松的,就如同跟一个知心朋友在推心置腹的谈话一样。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无事不可对人言。而写网文就得挖空心思构思情节,这些事情想着就让人没来由的头疼。仿佛抓一把头发,手上全是掉下来的头发。伤脑筋,可这也是我以后要走的路,也许习惯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就比如你去学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你不得安安心心学个三五载,而写小说你费这么点时间算是少的了。更何况,如此多的有文学梦的才子佳人,差不多有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架势了。
想着又跑题了,还是谈论看书的问题。小说看多了,一眼望去好像后面写的是什么都猜得个大概了,也就没有那股子劲儿看下去了。这时候我又想起李阳,说起李阳这个人,以前倒是来过我们学校,那时我念高二。他是疯狂英语创始人,挺牛逼的一个人。最擅长的就是给一群不谙世事的学生洗脑,要我说,这个世界上最好骗的就是学生,而学生带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学生又最好骗,他们总是把事情想得太美好单纯,好像就是为了理念而活。
那是一个夏天,操场上人山人海,整个学校的学生都来听他演讲。也是那一天,让我变得更加固执也可以说变得更加坚持。用矫情的话来说,人生就应该死在冲锋的路上,就算死,也得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前倾,而不是后躺。
他还给我们人手发了一套英语小册子,我现在依旧记得那扉页上的一些短句,只要想起,我现在都能背出来。天知道,我高考时,英语都是随缘选择,除了初中,我英语再也没有及格过。高考,一百五十分,我估计能有六十分就烧了高香。高考成绩我没去看,好像后来天说,七百多分的总分,我三百分都没到。母亲又一如既往的嘲讽了我,不过我没放在心上,高中三年我已经学会了无视她。
这李阳说,一件事情,你只要反复去做,把这件事做成一种身体的本能,一种条件反射,那么英语拿高分,简直砍瓜切菜,轻松愉快。我是按照他那么做的,明天早上和下午都有一次十五分钟还是二十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明天早上还有下午,我都会在课堂上读十分钟。我坚持到了高中毕业,可我英语成绩没什么起色。我不怀疑李阳,因为我自己确实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整整高一到高三,我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后来干脆自己一个人挨着教室后面的空调,给空调作同桌。我没告诉母亲,我近视了。我看不见黑板,她也没问过我一句。整个高一,我就听了一年的天书。所以我成绩差,我也没心思去好好学习,你就算拿到第一,进个前十,成绩好,那又怎样。母亲就会把我当成她是她的儿子,关心爱护我吗?狗屁,她只会吹嘘她儿子多优秀,还不是一样对我冷言冷语。母亲不会关心人,而我也差不多这样,交流很少,没有沟通。
如果高中她稍微关心一下我,稍微为我想一想,不要摆成一副欠她钱一样的脸色,也许我就稳步走向正常了。学习这个东西,就像山上的石子,上一步,费尽全力,而下一步就如同滚落的石子,而我滚了三年,高考的时候跌进谷底,摔得稀巴烂。沮丧是有的,但远谈不上寻死觅活,哭天抢地。甚至我还有报复的快感,拿自己的前途当着报复的筹码,我很称心如意。
李阳说重复做一件事,能够修炼成本能。高考失利后,我就出去打工了。打工我不是为了挣钱,单纯就是为了上网。所以我总是待不住,隔三差五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