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之人都愿意到大医院去诊治。这不奇怪,大医院的名气大,设备齐全,遇见疑难重症还能组织专家会诊,而且大医院都是公家开办的,医德、服务和管理,各方面理应让人放心……然而,病人来得多,大医院也接纳不了,挂个号,等个床位,相当困难。一次,我因脚跟骨刺疼痛难忍,到一家大医院去,挂号排队两小时,候诊、拍片和等候结果4小时,6个钟头哇,又急又饿,换来小大夫的6个字:“没有医疗价值。”我还她一句:“你这个大夫也没价值。”回到家里我把这事告诉妻子(她是内科医师),没想到她看了X光片之后反而批评我,“你不懂,‘没有医疗价值’是我们的术语。小大夫刚从学校毕业,把课堂术语用到门诊部,病人容易产生误会。她是说你的骨刺不需要开刀治疗,这个诊断并没有错。病人多,她太忙,说话简单了,你何必挖苦人家小大夫没有价值呢!”
到大医院也会碰见小大夫。这个教训并没使我清醒过来。一天上午,我洗脸时发现左眼球血红,吓了一跳。由于我的多年习惯,都是夜间写作,起床较晚,此时妻子早已上班,否则可以让她先看一下……不敢耽误,文人就怕眼睛出事,赶紧去医院,而且不假思索,直奔鼎鼎大名的同仁医院,一问,要在这里挂个眼科的号,需要今天傍晚来排队,站一通宵,到明天早晨8点也许能拿个号,而且这还是“也许”,因为“也许”外地来京的眼科病人多,一下火车,今天下午就提前来排队了。我离开了这家全国闻名的眼科中心,回家的路上,走进一家小医院。说实话,只因为顺路,碰见啦,也就进来啦。这里没几个病人,根本不用挂号,也不用候诊,直接走进挂着“眼科”小木牌的诊室,便有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大夫招手让我坐到他面前。“怎么啦?”“我这左眼球……”一分钟,不,只有30秒,诊断完毕。他笑了一下,“放心吧!没关系。为了慎重,跟我来,查查眼底。”没料到这家小医院也有暗室,有查眼底的精密仪器。然后,老大夫给我讲解5分钟,说这不是“红眼病”(那样两个眼球都会红),也不是眼底出血。像我这样的年龄,有轻度血管硬化,发生这种毛细血管出血,比较常见,不需要打针吃药,过两天就自然“吸收”了。其实,他跟那位小大夫说的“没有治疗价值”是相同的,却因为不忙,耐心讲解,就能使病人心悦诚服。
小医院里也有老大夫。这倒使我颇感兴趣。我的妻子55岁时按照规定退休回家,心理失去平衡,闲不住,我多次劝解,除了讲些大道理,也缺乏说词儿。是呀,55岁的医师,正是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黄金岁月,不同于领兵打仗的军官,或体力劳动的工种,这样的专业人员“一刀切”,实在可惜。虽然她们能给新毕业的大学生腾出就业的位子来,但是哪个病人害怕遇见老大夫,或者喜欢碰上小大夫呢?
最近的新消息接踵而来。先是与妻子同年退休的两位女医师前来报喜:在学习党的十五大文件之后,她们开阔了思路,联合十几位离退休医护人员,集体投资买下一所“个体医院”,改为股份制,扩大经营,不但上级管理部门认可,还吸收了一批下岗的中年护理人员。虽然开业不久,却是月月有盈余。我和妻子跑去参观,哈,原来这里既有老专家、教授,又有B超、心电图、X光设备,还有“病人就是上帝”的服务宗旨——他们把自己的小医院列为服务行业,病人一律不用挂号,而且诊断、化验、取药、交费“一条龙服务”——都有专人负责,不要病人到处排队,还可以出诊,以及接送病人。我问这些举措是从哪儿学的?回答是:“这还用学吗?股份制,就得为‘上帝’服务,把公立医院的老毛病全改掉就是了。”无独有偶,我的同学,神经内科的主治医师,联合一些退休医师在成都开办了股份制的专家诊疗所;妻子的同学,退休的医师们,也在武汉买下了一所原属于工厂的职工医院的经营权。他们在电话里乐呵呵地说:“中国的医生并不是太多啦。股份制医院,或许还能促进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哩。”
下载【看书助手APP】官网:www.kanshuzhushou.com 无广告、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