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999年9月10日晚8时过后,大概是奇迹,我复聪了!
我并不甘心承认自己耳聋、耳背。妻子是医生,她说我的听力下降,是战争年代炮弹震的,以及治病的时候注射链霉素造成的。女儿也帮腔,“您要不是耳背,干吗总爱大声说话?看电视把音量开那么大?”然而,昨天晚上,天官赐福,我又听见了许多久违的、美妙的声音。先是听见阳台上的蝈蝈唱歌,使我浮想联翩。我家养蝈蝈,历史久矣。但在这临街的楼房里养蝈蝈,若不关闭门窗,就听不见它唱歌。夏天秋天,开窗通风,外界的噪声淹没了它的歌声。寒冬来临,关闭门窗的时节,蝈蝈却已经老死了,所以还是听不见它唱歌。
昨晚,我还听见了楼下乘凉人的谈话声,夹杂着小女孩的尖嗓说笑,像一串串银铃,同样清脆悦耳。不久,学生大队从楼前的行人辅道经过,嘁嘁喳喳的欢声细语,如雨打莲池,又像万千只鸟雀归林。这美好的声音带我回到了大自然。
原来,昨晚要进行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的群众游行“合练”,我们楼前的街道处于交通管制区,暂时消除了汽车、建筑施工和老太太秧歌队敲锣打鼓的噪声公害,好像整个世界一下子就清静了!谁说我耳聋耳背?消除了噪声,所有美妙的声音我都能听得见。世纪之末,奇迹出现,天赐一个清静的夜晚啊。
老北京是清静的。解放前夕,国民党只留给北平市5辆公共汽车,私人汽车更是凤毛麟角,据说马连良先生有一辆。再就是两路有轨电车,丁丁当当,缓慢地行驶着。交通工具主要是骡马车、人力车,还有骆驼队往城里送煤送菜,人拉水车往各户卖水。小媳妇坐在胡同口老槐树下纳鞋底子,抽麻线的呲呲声都能听见。晚上在四合院里还能听见蛐蛐叫。这当然是一种落后状态下的清静啦。
在阔步迈向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中,北京能不能也是清静的呢?应该说能。政府已经做了许多工作。诸如禁止汽车鸣喇叭,市区禁止燃放鞭炮,建筑工地控制噪声,取缔歌舞厅的高分贝音响,中小学禁用高音喇叭等等。进一步的措施,应该是降低机动车噪声,消音装置完全可以改进,要像控制汽车尾气一样订立标准,严格检查,同时控制车用警报器。至于秧歌队的锣鼓噪声,高达110分贝(56分贝以上就会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烦躁、疲倦、耳聋耳背等“现代都市综合症”),属于公害,天天敲打,已经严重扰民六七年了,而且危害他们自身健康。石家庄市环保局有个噪声监测执法队,不论商店、舞厅、秧歌队,噪声超过56分贝,一经群众举报,立即赶到,没收锣鼓响器还要罚款,效果很好,老太太们换个录音机播放音乐,照样可以扭秧歌嘛。石家庄市保护环境有“蓝天、碧水、宁静”三项工程,将治理噪声与大气、水质并重,是很科学的。事实上,北京市民关于环境问题的投诉,属于噪声公害方面的件数最多,占第一位,应该引起领导部门足够的重视了。
不要让噪声淹没美好的歌声、笑语、鸟叫、虫鸣吧,首都乃首善之都,需要一个清静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下载【看书助手APP】官网:www.kanshuzhushou.com 无广告、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