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的手笔,也知道黄宗羲是个什么人。
或许是因为杀害父亲的直接仇人许显纯等人未被杀的原因,黄宗羲和当今皇帝一直有些过不去。倪元璐能理解他,却不觉得他这种心态就对:逆案名单早已公示,阉党逆徒都已经明正典刑了,何必一直纠缠于过去?其他人有的也是这个想法,有的人则认为黄宗羲说得对:秦朝最强盛的时候,都没有完全征服匈奴,周边有不臣服的外夷。再加上它统一中原后短短十几年就国灭,还曾经焚书坑儒、让儒家六经不全。这些士子心中,对秦朝自然没有好感。不认为这样的朝代称得上天朝,和夏商周、汉唐并列。袁可立听着学生们的想法,时而点头赞许。又见到有些不常来的张镜心,问他道:“你是理藩院的官员,对外夷最是了解。”“对这篇文章有何观点?”张镜心回想今日发生的事情,拱手道:“黄太冲这篇文章,既有可取之处,却有不完全对。”“分封自然是可取的。以当今天下之大,不分封大明就无从成为天朝。”“但是说秦朝不为天朝,则有些太过苛刻。”“须知冒顿篡位一统草原,是秦二世时的事情。”“秦始皇的时候,已经追亡逐北把匈奴人赶回草原。”“以匈奴说秦朝最强盛时有外敌,恐是不实之言。”详细引经据典,说明匈奴强盛,是秦始皇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匈奴和东胡等外夷没什么两样,称不上秦朝的大敌。这个观点,从根本上驳倒了秦朝有外敌称不上天朝的说法,一众人议论纷纷。袁可立抚须微笑道:“孝仲以史实说事,可谓实事求是。”“你对匈奴这么了解,当写一篇文章以正视听,不让谬论流传。”鼓励他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张镜心受此鼓舞,又大胆道:“其实秦皇汉武,甚至本朝成祖,做法上没有多大区别。”“都是穷尽民力,征讨周边敌人。”“不同的是汉武之后有霍光、有宣帝,成祖之后有仁宣,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始皇之后则只有胡亥、赵高、李斯,落得个二世国灭。”“学生以为,大明可以恢复天朝,但不可因此乱起边衅、落得民穷力竭。”显然意有所指,对皇帝鼓动自己挑事不满。其他人虽然听不出这个深意,却觉得这个说法颇是新颖,而且仔细一想,还颇有道理:民间对秦皇、汉武、成祖的评价,确实有些差不多。都认为这三个皇帝穷兵黩武,虚耗民间财力。但是历史上几次天朝,又是他们打下来的。这让众人的脸色,一时颇为怪异:『难道批评他们还错了,秦皇、汉武、成祖都是好皇帝?』众人头脑之中,一时有些混乱。就连提出这一点的张镜心,在想到这点之后,也感觉不可思议:『秦皇、汉武、成祖都是这样打下的天朝。』『皇上鼓励我挑事,是因为想让大明重新恢复天朝的地位?』『在藩属肆意妄为,方显天朝威仪?』一时间更加不知道,应该如何与袁可立说起。好在袁可立奉命编修《中国编年简史》军事卷,对此有些见识,说道:“除了秦汉以外,夏商周和唐朝也是天朝。”“夏商周是禹、汤和文王开创的,唐朝是唐太宗打下的基业。”“他们打下了天朝,却没有穷兵黩武,这才是本朝应该学习的。”“吾等当劝谏陛下学唐太宗,而非秦皇汉武。”勉强结束了这个争论,把唐太宗树立为榜样。这是他一直以来的观点,昔年就曾催着皇帝学《贞观政要》。一众学生听得尽是点头,认为确实应该让皇帝学习唐太宗。他们决定在报纸上发文,把唐太宗这个帝王榜样继续立起来。不能因为皇帝的天朝一说,就给秦皇、汉武、成祖翻案。讨论了这些学术上的事情,天色已经很晚了。众人相继告退时,袁可立特意留下张镜心:“孝仲今日蒙陛下召见,今晚来此必然是有事情。”“你且再留一会儿,和我仔细详谈。”让张镜心把觐见的详情、皇帝说的话语,尽皆如实道来。张镜心从头到尾说了一遍后,方才忧心地道:“陛下如此想法,学生担心以后出使的使臣都会擅起边衅,边关永无宁日。”“老师是否劝谏一下,说明其中危害?”袁可立和当今皇帝相处已久,君臣之间可以说颇有默契。闻言琢磨了一会儿,当即笑着说道:“不用担心皇上那边,该划出的道道,皇上都已经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