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有庄园的人家,庇佑周围的佃户,农户到自家庄园的大围墙里头避难,那是常有的,若是不这么干,被人吐唾沫都是轻的。而大户人家若是有什么事儿,周围农户赶过来帮忙什么的,也十分的常见,这种相互依存……比如这一个村子里出个官什么的,若是文官,身边跑腿的,或者干点私密活的,不是亲族,就是乡里,。若是武官,这身边亲卫什么的,也多是这样的人,这在这个时代是很常见的。
所以喽,福寿叔说哪怕是帮忙也要帮着准备几间佃户回来住的房子,这道理十分的没毛病。甚至还是自家过得不错,有余力照顾他人的时代潜规则。孟子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是古代文人,或者说正统文人的一种传统情怀。
阿玉对于这样的规则什么的,也是十分的熟悉,即使他以往去的世界比这个时代要推后好几百年,可这样的人情世故,却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几千年,自然认同感不缺。所以他点了点头,立马给出了一个很不错的方案:
“咱们人少,做这个虽然也成,可这不是还要开地嘛,只怕来不及,这样,明儿不是顾三要来?你和他说,咱们花钱请人,一日……一日一个劳力给两斤粮食,外带包两顿干饭,不要粮食的,你算着市价,直接给钱也成。如今还不到春耕的时候,有这么个工钱,想来就不缺人干活了。”
“哪里只是不缺啊,这会儿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一个个正勒紧裤腰带熬日子,挖野菜呢,郎君给这么一个活,那是他们福气到了,不单能省下一大笔开销,还能挣下一家子的口粮,瞧着吧,到时候只怕来的人不少呢。”
阿玉的法子不错,虽然福寿叔对于要从家里拿出银钱粮食很是有些不舍心疼,可他也知道,这确实是最好的法子,毕竟他们这人丁……唉,壮劳力不算郎君,也就他们三个当爹的,其他的,不是还没成丁呢,就是妇人,这活计是重了些。
阿玉不是没看到福寿叔的脸色,知道他也是为了这个家,所以十分耐心的劝解道:
“咱们不缺钱,不缺粮,何必小气,再说了,有了他们帮忙,指不定咱们这开荒也能一并利索的干好了呢,若是能紧赶着种下粮食,那到了秋日,省下的岂不是更多?大方些,若是来的多,索性多建几间,往日咱们佃户那边也是一个村子,四五十户人丁呢,当初一起逃走的,这回来,只怕也是一伙子一起,若是只有两间,未必够分,弄上五六间,甚至直接砌上十间,也省了他们的功夫,能多用点心思在地里。这年头,别的都是虚的,多收点粮食比什么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