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孩子的记性很好,小时候发生的重要事情,基本都会记住。所以这种走在路上,突然被大人喊来打了巴掌的事情,会作为加强记忆,辅助记下合约内容,因此常被用来缔结合约时,做为见证者。
安·菲文听不太清孩子在说什么,因为她的位置太靠外面。
她也对内容不太关心,只是目光游走,想寻找到深深思念的她。
那不可思议的黑色长发,那从未见过的着装打扮,还有不可能被掩盖的美貌……她……在哪里?安·菲文并没有找到。
而议会进入了最高潮,人们群情激奋,大喊着放高利贷的人活该。
他们证据确凿,有理有据,因为孩子宣称,立下合约时,放贷人狠狠的给了他一巴掌,而借贷人是善人,打的轻。
所有人都由此看了出来,这件事完完全全就是被骗的人被迫杀人,放高利贷的活该。
于是会议很快由德高望重的人做出决断,并由公民一致通过,为杀人犯举行葬礼。同时,借此加强对借贷利息的管控,并告诉民众,要借钱了,就要认准对方是贵族阶级、有大量土地的那种,比如他自己。
随着会议参与者的热烈氛围,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阶段,安·菲文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
她知道,这里的一切,在此刻热烈之后,便会在太阳落山后冷漠下来。
她则不同,连一时的热烈也不会拥有——只会一直如此寂寥。
因为……吟游诗人,失约了。
民众商讨着杀人犯的葬礼该在明天举行,而安·菲文捧着花束,合上眼,轻轻叹了一口气。
……
河流、傍晚、民众。
油芯的灯,被早早点亮,被高高举起。
举灯的人穿着白色的布袍,一丝不染。他的身后,是抬着尸体的队列,和被收拾干净的尸体,比生前干净得多。
举灯人引导着尸体的归路,而路的尽头,是一叶小舟。
木刻的舟被人们牵着,里面放了稻草、贝壳、寄语……以及许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