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喃喃说道,“这样的话,所有疑点都解释通了。”
王逸英继续说道:“师父,今天我们过来还有一件事要请教:何永昌为了保命,他交代出了一个秘密--制作‘天目曜变茶盏’工艺,就在浙东山区桂坞村的陶家祠堂中,这个线索我们该如何查实?这涉及到何永昌是否有立功表现,法院在量刑上会作为参考依据,”
沉默了好久,李光尧缓缓说道:“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去做。你们向郑局汇报一下,让局里出面,聘请陶竹青师傅担任顾问,由他去查验那个秘密,并判定有没有价值。”
五天后。福建南平。
陶氏建窑博物馆。珍品馆藏室。
陶竹青用麻布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博古架上的藏品,眼神中满是恋恋不舍。
随着一阵阵咔嚓声,一次次闪光灯暴起,杉浦蕙子拿着理光D90高清数码相机,将一只只建盏黑瓷,定格在存储卡中,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这些都是陶竹青珍藏的作品,除了少部分是父亲和其他师父作品外,大部分是自己的得意之作。
建窑复烧,是从他父亲陶江河手上开始的,但试制成功并批量化烧制出“兔毫”“油滴”这类建盏极品,还是从他手中开始。每次试制完成后,他都要留下两三件最为满意的作品,收藏进博物馆珍品馆藏室,永久留存。
但现在,他不得不将这些宝贝转让出去--
“05号、06号,11号,这三件,先发过去;”陶竹青一边让杉浦蕙子将一张张藏品照片传输给河野洋平,一边实物教授,“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这几只都是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行话叫‘斗笠碗’;17号,19号,8号,这几件是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蕙子你仔细看,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凹槽,这就是‘注水线’,过去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这是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陶竹青轻叹一声,“一并给河野先生也发过去吧。”
“师父,全都发送过去了。”杉浦蕙子说道。
“22、25、26号,这三件藏品,是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其他类碗较高,但成品率低,所以,这件29号藏品尤显珍贵……”杉浦蕙子猛然惊觉,陶竹青的声音有点哽咽了。
“师父,您怎么了?”杉浦蕙子放下手中的笔记本电脑,关切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