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依旧开设,不令其废弛。
明成祖一再劝民于田亩,千方百计地招抚流民复业。
明成祖一即位就遣人四出,招流民复业,要他们尽力田亩。
永乐元年(1403年)十一月,明成祖对户部臣说,老百姓不得已才背井离乡,已经复业的,地方官要厚加抚恤,“未复业者,悉心招抚。新垦田地,停征其税”。
明成祖还特地颁布诏令,各地都不得对逃徙的老百姓治罪。
流民复业后,有的地方官向他们追征累年拖欠的粮刍。
这种做法应该说是很开明的,它使大批流民很快回到田间,使残破的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
由于连年战争的影响,不少地方的土地大量荒芜,无人耕种。
那些战争较少波及的地方,例如江南和山西的某些地方,则又显得人多地少有的人甚至无地可耕。
为了使农民和土地相结合,使大量的荒地得以开发,明成祖也像朱元璋一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移民。
明成祖对各地方官吏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
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命令入朝觐见的地方官吏五百余人各自陈述当地的民情,还规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当者勿问”。
之后,明成祖宣布“谕户部,凡郡县有司及朝使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治。”
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观察员,如果看到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要逮捕法办。
对民间发生了灾情,地方上要及时赈济,做到“水旱朝告夕振,无有雍塞”。
明成祖在位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同时,提出“为治之道,在于宽猛适中”的原则。
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
同时营建北平,五征漠北、南征安南,派郑和下西洋,修撰《永乐大典》等典籍,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永乐四年(1406)七月,明成祖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督师南征。
进入安南,传檄数胡季犁、胡汉苍父子二十大罪,并告谕国人将辅立陈氏子孙。
明军连战告捷。胡氏烧掉宫室,驾舟入海,后为明军所获。
成祖下诏,改安南为交趾,设立交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辖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由布政司直隶五州,分辖二十九县,凡要害处,均设立卫所,加以控制。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明成祖派使节赴鞑靼,要求“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
不料,使节被杀,朱棣大怒,声称“逆命者歼除之”。
当年七月,朱棣派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十万征讨鞑靼。
但由丘福先率领千余人马到达胪朐河 ,轻敌冒进、指挥失当,与武成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一同战死 ,其所率领的人马也在胪朐河覆没。
朱棣震怒,决意亲征。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明成祖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亲征鞑靼。
五月,在斡难河畔大破本雅失里军,本雅失里仅以七骑逃遁。
明军又击破阿鲁台军于兴安岭,阿鲁台部众溃散,阿鲁台携家属远遁,明军大获全胜。
后来,阿鲁台降顺,成祖封其为和宁王。
在此之前,明成祖已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
但瓦剌势力不断强大,不仅阻遏明朝到西北的通道,而且企图控制鞑靼。
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月,明成祖再度出塞亲征瓦剌。
六月,忽兰忽失温之战,答里巴汗与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王,率骑兵分三路列阵距明军十余里的山头上,约三万余人,每人带从马三四匹。
明军派兵向马哈木挑战,马哈木派蒙古骑兵冲下山坡迎战,被明军密集的“神机铳炮”射回,只好聚集在山顶。
此后明军的东西两翼部队挺进,双方互有死伤。
傍晚,朱棣指挥数百精骑为前锋,火铳随后齐发,骑兵乘势力战,瓦剌部